本報訊 9月27日,藍天映襯下的黃梅國稅綜合小區,顯得格外通暢,施工人員正抓緊拆除外墻的腳手架,新刷的淺黃真石漆讓整棟樓煥然一新。再過幾天,這里兩家居民將添上新婚喜慶的紅色。這是黃梅縣老舊小區改造中的一個縮影。
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關乎民生福祉,關乎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縣委書記劉欲曉視察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近年來,黃梅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經常性地聽取工作匯報,督辦工程進展情況。按照“政府主導、住建主抓、部門協同、居民參與”攻堅模式,以夜不能寐、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改到位”為落腳點,創造性地將“你”和“我”變為“我們”,充分調動老百姓對老舊小區改造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把老舊小區改造“小事情”辦成改善民生福祉的暖心事、大實事。
據介紹,2022年,黃梅縣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涉及57個小區2117戶,改造面積19.3萬平方米,其中基礎類小區已完成改造項目的80%。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
“老舊小區改造是順應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是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抓手。改造不是因陋就簡、簡簡單單地修補,而是真正實現改造一個成一個,真正讓群眾住得舒服、舒心。”黃梅縣委書記劉欲曉在調研老舊小區改造時提出要求。
一張簡單的表格上,9個問題囊括了老舊小區改造的方方面面:小區路面修復或新建、增設非機動車停車棚、新建或疏通修復排水設施、新增消防設施……9個選項中,5項后面都畫上了“√”。
像這樣的表格并不是個例。從老舊小區改造專班工作人員拿出的裝訂好的冊子上可以看出,一頁頁的,都是這種表格。
為確保老舊小區改造落到實處,黃梅縣成立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指揮部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每周六召開督辦會并開展現場拉練,實地查看改造進展,改造專班現場匯報情況,提出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
縣委副書記、縣長馬梁視察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老舊小區改造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要多征求居民意見,把老百姓想改造的內容落到實處,要讓更多的群眾參與老舊小區改造,要把共同締造的理念貫徹到工作的全過程。”黃梅縣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縣政府副縣長王小恒說。
改造專班在每個小區進行改造前,都會邀請小區所在的社區負責人一起開會討論改造方案——社區工作人員回去宣傳政策——向居民發放問卷調查表——回收問卷調查表——確定改造方案讓老百姓審看——現場考察——施工前公示。改造專班還會讓施工方出具本周的施工計劃,現場進行質量監督。
引導居民參與共建,是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一個重要推手。
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汪營督辦舊改工作
“我們堅持凡事和老百姓商量著辦,發動社區、小區功能性黨支部、業委會、居民代表和施工方等共同商討改造方案,堅持改造全過程讓居民參與進來,充分尊重居民改造意愿,把點單權還給居民,力爭處處改到群眾心坎上。”黃梅縣住建局局長汪營說到。
位于城西社區的物貿小區是享受共建成果的小區之一。因建設年份早,小區諸多配套嚴重滯后,且受地勢低洼影響,排水不暢,小區內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居民苦不堪言。
小區居民參與共建后,全力探尋排污出口,最終商議以管道埋設的方式解決污水排放難題,但管道要橫穿兩戶私房,業主代表們多次上門與私房業主進行協商。小區污水順利接入市政管道,徹底改變了“小雨小淹,大雨大淹,暴雨看‘海’”的現狀。
質監局小區改造前后對比
質監小區的居民們更是用實際行動來主動支持改造工作。每家居民都自掏腰包拿出2000元要求進行外墻立面的改造,現在小區面貌與之前截然不同。
建安小區,隸屬于古塔社區。在改造之初,居民們排斥小區改造工作,但看著周邊小區生活環境的大變樣,小區的居民代表聯名向指揮部申請列入改造對象,并積極主動配合施工。
一些開始有抵觸情緒的小區居民,紛紛自覺申請加入改造行列。
從拆除圍墻到釋放公共空間
“以前有一面墻堵著,空間有限。現在這樣敞亮多了,以后晚上還可以下樓來轉悠一下散散步。”家住警苑小區的陳先生望著拆除后露出的大片空地,憧憬著不久后的新生活環境。
在他身后,搭建的腳手架上,施工人員正在有序地對樓棟進行改造。
拆圍墻,是黃梅縣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的一大舉措,結合風貌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改造,讓老百姓最大程度上享受便利。
老舊小區改造設計方案評審會議
縣委副書記、縣長馬梁曾說:“要突出重點,長短結合,因地制宜,對癥施策,統籌考慮‘強功能、促提升、補短板、惠民生’要求,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辦好民生實事。”
陳先生所居住的警苑小區與另兩個小區相連,以前有圍墻遮擋,圍墻被拆除后,警苑小區、派出所小區、衛生局小區3個小區合而為一,居民活動空間更大。
“拆除圍墻解放了公共空間,打通了消防通道。我們打算利用這些空地修建一些停車位,方便居民停車。”黃梅縣老舊小區改造專班的有關負責人表示,“有一位婆婆說方便多了,她從這里可以直接去街上買菜,再也不用繞一圈了。”
老舊小區改造,要不要改,怎樣改,群眾說了算。
在原本的設計方案上,竹林社區警苑小區是對小區內綠化進行提升。在征集居民意見時,不少居民反映小區內停車位有限,常因停車引發糾紛。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時,大家一致表示優先解決停車位剛需問題。
“為扎實做好老舊小區改造這篇‘小工程、大民生’文章,我們根據意見修改了施工圖紙,適當減少灌木綠化面積,以喬木增林蔭,將車位由14個增加到45個,有效緩解了停車難問題。” 黃梅縣住建局局長汪營說。
早已今非昔比的,還有黃梅鎮劉塘社區水利回收小區。小區的垃圾雜物全面清理了,外墻也進行噴涂作業。
水利回收小區改造前后對比
水利回收小區建于1997年,現有67戶居民,是“高齡”老舊小區的代表。在改造前,小區基礎設施陳舊、車輛無序停放、各類管線雜亂無章、屋頂漏水等問題成了居民的“煩心事”。
“小區環境臟亂差,車輛亂停亂放,垃圾堆積如山,而且這個房子建得時間久,外墻墻磚掉落,還砸到過車上。”居民陳師傅看到小區進行改造,臉上堆滿笑意,“終于盼到了!從效果圖上看,小區配套設施很齊全,停車位、健身器材都有,還多了綠化。”
始終將居民反映強烈的改造內容納入改造范圍,黃梅縣以“改到位”為落腳點,實現“軟硬件”同步提升,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
從“里子”到“面子”的兩手抓
小區改造成果怎么樣?生活設施是否便利?還有什么訴求?
9月4日,縣委書記劉欲曉再次實地察看老舊小區改造情況,一口氣查看6個小區,與群眾深入交流其對老舊小區改造的看法和感受,現場解答群眾疑問。這已是他兩個月來第4次去改造現場。
此次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改造內容分為必改項目、“三化”改造和提檔項目三種。
古塔社區建安小區召開改造設計方案征求意見座談會
弱電管線入地,雨污分流,消防設施達標,小區綠化增加為必改項目,全方面排除房屋安全隱患;美化、亮化、綠化提標到位,著力打造宜居環境,提高居住舒適度為“三化”改造;根據小區空間、場地條件和業主意愿,實施門禁系統、充電樁、停車位、外立面改造等項目則為提檔項目。
“改造采用EPC模式建設,按照‘一次招標,兩年申報,兩年建設’模式,對零散小區進行基礎類改造,對整合小區進行完善類改造,對有條件的小區進行提升類改造,同時助力業主推選業委會,制訂居民公約,提升居民共治意識,積極引導群眾做好小區管理的后半篇文章。”縣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揮部政委、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歐陽水平說。
118戶居民共用一條污水管道,該怎么解決?
在東山社區人民大道十巷,其周邊的騰龍小區、醬品廠、電影院3個小區,因只有一條污水管道,雨天排水不暢,道路經常積水。對此,小區居民常受其擾。
污水管道并聯改造,實行雨污分流,打通消防通道……一系列改造動作,讓3個小區道路不再積水,交通也變通暢了。
如何讓小區從“無人管”“等人管”變為“請人管”“自己管”?
安居小區建設至今已有20多年,但這么多年來,該小區從來沒有“物業管理”的概念,處于缺乏管理,甚至無人管轄的狀態。
設計方案征求居民意見
該小區進行改造后,在竹林社區和業主委員會、小區黨支部、業主代表會議上,正式討論聘用專業物業公司管理,在全體共同的努力下,物業管理很快投入運作,他們采取的是在沒有收取物業費的情況下,先干起來,讓業主看到效果、看到希望后,堅定對物業管理的信心。
有了物業管理,小區的運作一切都有了“頭緒”。安居小區在經過全面的改造和細致的物業管理后,居民黃先生對該小區的前后變化頗有感觸,“一切都變了,咱們小區現在充滿了正能量。”他笑著說,現在小區變得和和美美,大家都舉止文明,以前骯臟擁擠的小區變成了干凈清爽的家園。
2019年至今,黃梅改造完成的62個老舊小區均成立業主委員會,建立功能型黨支部。后期將動員各小區招募社會資源參與小區管理或實行業主自治管理,構建起“小區事務大家談、小區建設大家管、小區服務大家做”的良性管理體系,讓廣大居民成為小區改造后的管理者和當家人。(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桂杰 項吉 )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