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長三角地區,理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擔起更重要的使命。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滬蘇浙皖四地的代表委員圍繞更好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建言獻策,共商發展大計,一起向未來。
上海
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推動重要戰略落地深化
本報記者 洪俊杰 劉雪妍
“長三角一體化”已是第四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幾年間,不少重要的方案、建議、戰略都在落地實施中。如何評價它們的成效,如何更好地推進深化,如何發揮好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功能一體化:
虹橋“大集聚”“大輻射”
去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一年來,由“一核兩帶”組成的“大虹橋”交出一份漂亮答卷:全域生產總值2.58萬億元人民幣,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區域面積,貢獻近10%經濟總量。其中,作為“一核”的151.4平方公里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更成為長三角增長極的“極中極”,去年稅收達346億元,比上年增長29.1%。
“展望未來,要更好帶動‘大虹橋’發展,上海首先要進一步做強虹橋商務區的能級。”在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張兆安看來,需要通過提升“一核”的經濟勢能,來帶動“一核兩帶”區域發展,進而輻射整個長三角地區。
張兆安建議,虹橋商務區要進一步聚焦“五型經濟”發力,持續推高經濟發展質量。“要讓更多的‘智造力’變成‘生產力’。”他以發展創新型經濟為例,要進一步擴大功能、增加內涵,強化產業新賽道布局和終端帶動,打造核心區產業新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則提出,虹橋商務區要進一步發揮高端平臺作用,成為信息、資金、人才等產業發展要素集聚之地。在他看來,除了要用足用好進博會這個貿易平臺外,商務區還要成為思想交流的平臺、推動高新產業發展的平臺。同時,結合商務區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在大商務、大會展、大交通三大核心功能上繼續“拉長板”,進一步提升核心功能。
此外,《方案》還提出,要“以高水平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商務區在實現“大集聚”的同時還要實現“大輻射”。有委員認為,虹橋商務區的輻射作用與溢出效應還可以持續放大。邵志清對此建議,在用好南北縱向拓展帶的同時,虹橋商務區目光還可以“朝西看”,也就是規劃東西橫向拓展帶,從虹橋出發向西輻射至安徽。“作為中心節點城市,上海不僅要服務長三角地區、還應該服務整個長江經濟帶、服務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談及未來“大虹橋”建設,張兆安提出要“有序推進”,也就是結合點上、面上和帶上工作,各方齊頭并進、共同發力。他建議,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指引下,三省一市未來進一步加強工作對接、產業合作、資源共享,發揮各自的長板和優勢,更好推動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產業一體化:
同質競爭變各揚其長
代表委員談到,無論是去年5月長三角四大產業鏈聯盟揭牌,還是2020年6月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成立,都表明長三角產業一體化已漸趨雛形。
產業鏈聯盟的主體是企業。全國人大代表、市工商聯副主席、奧盛集團董事長湯亮認為,聯盟不是企業家用來喝茶聊天的場所,而是以企業家為主體、以創新為路徑,攜手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固鏈”的平臺,努力做到供需對接、標準統一。
他建議,一方面要規劃前行,通過邀請知名咨詢公司開展調研,在頂層設計上提出發展路徑與創新舉措;另一方面,要通過實戰進行練兵。比如,作為超導科技產業鏈工作重點,去年12月在上海完成了全球首條35千伏超公里級超導電纜示范工程。“下一步,就是盡快把成果加快落地推廣。”湯亮說,只有實現了產業化與市場化,才能進一步激發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的潛力。
還有代表委員提醒,長三角地區要想發展出世界級產業集群,一定要從內部間的同質競爭、項目擠壓,變成合理分工、強強聯合、產業協同。
邵志清代表指出,長三角地區產業基礎雄厚、人才密集、門類齊全,物流網絡完善。在產業分工上,四地也各有長板,完全可以各揚其長,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穩定性競爭力。比如,上海集聚人才、資金、信息等發展要素,江蘇的電子信息優勢明顯,浙江的消費互聯網比較領先,安徽在人工智能方面很有亮點,這些都是彼此協作的重要基礎。
如果再把觀察的維度縮小,長三角區域內有眾多的科創園區。有代表坦言,近年來有些地方為了“保稅源”而在“扎籬笆”,這為區域內人才流動,創新鏈合作和產業鏈優化帶來不利影響。全國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威達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桐宇就呼吁,要充分發揮政府協調作用,加快探索建立區域內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和互利共贏的稅收分配機制,以破除壁壘、促進資源共享。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馬進建議推動信貸業務的產品創新,特別是要聚焦產業鏈上中小企業的融資訴求,降低它們的融資成本,服務長三角區域實體經濟。
制度一體化:
“一套標準”共保聯治
作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今年邁入第三年。示范區新建、續建項目達80多項,方廳水院、江南圩田、桑基魚塘、水鄉濕地……描繪了一幅最江南的畫卷。
“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離不開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打通生態環境管理體系,使用‘一套標準’來共保聯治。”作為長期關注長三角綠色發展的學者,全國人大代表、民盟市委專職副主委、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注意到,三地政府為此做了諸多探索,包括聯合印發實施“一河三湖”管理制度文件,共同開展示范區水源地協同保護,建立示范區大氣、水、突發環境事件等監測監控體系,推動示范區執法互認工作等。
隨著各類標準逐漸落地,示范區內的環境協同治理有了抓手。丁光宏舉例,一個跨界水體,不同地區的采集和分析方法不同、使用的儀器和系統不同,監測結果可能會有差異,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河三湖”環境要素功能目標、污染防治機制及評估考核制度總體方案》出臺之后,多地聯合開展監測,共享成果、互認數據,“及時溝通和有效合作,對環境保護大有裨益”。
在丁光宏看來,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先手棋和突破口,長三角全域的綠色發展都“打得很有章法,基礎夯得實,舉措落得穩”。其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生態要素變為資源要素、生態價值變為經濟價值、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
嘉定區馬陸鎮北管村黨總支書記沈彪,就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作為來自最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他實實在在看到下好“生態棋”所帶來的實惠和便利。“北管村以此為契機,先后建成了14個生態綠地,綠化面積已達1200畝,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沈彪期待,長三角綠色發展能夠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強長三角區域“三農”工作聯動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使綠色生態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亮麗的底色。
在示范區,碳達峰和碳中和研究也備受關注。有代表委員建議,示范區內應形成跨區域、跨部門“雙碳”協同行動機制,可以在大氣、土壤、水、固廢、清潔生產、能源等領域建設學術中心和研究基地,進一步探索綠色共治模式。
“目前還有不少制度和規范上的瓶頸,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快推進。”丁光宏建議,接下來還可以通過科技手段,積極引入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科研創新平臺和產業,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測、保護和利用,建立強有力的生態環境保護網絡。
江蘇
更高質量協同加強“鏈”上共舞
新華日報記者 付奇
2021年5月,長三角三省一市工信部門共同簽署《聯合開展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合作協議》,明確將支持長三角重點領域產業鏈聯盟發展作為八大聯合行動之一。按照分工,江蘇工信廳牽頭組建了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鏈聯盟,聯盟首批成員單位64家,涵蓋了長三角生物醫藥領域的龍頭骨干企業、重點園區、公共服務平臺、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等。
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謝志成看來,聯盟圍繞加強政企高效溝通、引導產業鏈有效合作、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推動國際交流合作、開展重大課題研究等方面開展工作,將有力推動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目前,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的銷售額占全國近30%,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數量占全國約1/3。
這也成為三省一市在“一體化”中謀求向“更高質量”發展的縮影。過去一年,江蘇與兩省一市工信部門合作頻頻、成果初顯——
開展長三角產業鏈供需對接。針對“缺芯”“缺電”“缺柜”“缺工”等困難,建立長三角產業鏈保供協調互助機制。先后組織長三角90多家芯片設備材料企業與130多家上下游企業,58家芯片公司、66家汽車零部件和整車企業開展供需對接交流,有效緩解芯片供應短缺難題。為特斯拉、吉利、蔚來等一批長三角整車企業協調零部件采購、用電保供、運輸等問題。
開展長三角產業鏈協同研究。充分發揮聯盟內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庫單位的作用,按照“一鏈一團隊”原則組建協同研究工作機制,走訪調研產業鏈重點企業近千家,提出協同落實補鏈固鏈強鏈的相關建議,形成專題報告上報三省一市主要領導。
開展長三角產業鏈協同創新。支持聯盟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技術,組建創新中心,開展聯合攻關。比如,江蘇盛虹集團聯合上海東華大學建設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在高性能纖維領域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
謝志成表示,為更好加強“鏈”上共舞,今年,江蘇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堅持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更大力度支持和指導長三角產業鏈聯盟發展,著力推動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再上新臺階。
浙江
抓關鍵變量構建“數字長三角”
浙江日報記者 施力維
數據,是當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熱詞”。不久前,國家有關部委聯合印發文件,全面啟動“東數西算”工程,正式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其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就將承擔數據中心集群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銳認為,示范區要抓住“數字化”這一關鍵變量,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去年,劉銳多次到示范區調研,她認為,在示范區,海量的數據正跨越物理空間的邊界,互聯互通,為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公共服務提升,創造更多可能。
在公共服務領域,依托數字化手段,優質醫療資源實現了下沉。青浦的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可遠程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江、嘉善的相關醫院會商對接,完成對患者的診治。
在政務服務領域,青浦、吳江、嘉善三地打通受理系統,統一用戶體系,梳理事項清單,制訂受理指南,基本形成了一體化示范區民生事項“跨省通辦”綜合受理新模式,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不破行政隸屬、突破行政壁壘’,從各地實踐來看,通過數字化改革,構建‘數字長三角’,能有力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劉銳說。
當前,浙江正建設“數字浙江”,撬動全方位各領域變革,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上海大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在江蘇、安徽,數字化在當地政府建設、產業發展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行政有界限,數據無邊界。劉銳認為,示范區可以在建設數字長三角的過程中做好引領示范。在試點基礎上,各地進一步加強協同合作,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相關數據共享機制、建立數據跨區域統籌管理制度。
環境協同治理是劉銳一直關注的領域,她認為,提升數字化水平,推進數字化改革是破題之道。一方面,青浦、吳江、嘉善三地要推進環境質量實時在線數據監測和數據的跨區域、跨部門共享,加強統一的數據監測與智慧化、生態綠色的信息平臺建設,為分析決策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各地也要加強實時在線治理,推動以“互聯網+治理”為依托的數字化手段在環境協同治理中的應用。
劉銳認為,從自己參與浙江數字化改革的實踐來看,數字變革將重塑生產、需求、供應、消費等各領域,并進一步推動組織運行方式變革,加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安徽
標準協同引領建設“品質革命”
安徽日報記者 張岳 李浩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賀懋燮表示,今年,安徽將進一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大力推進區域發展、建筑市場、營商環境、行業標準“四個一體化”,等高對接、揚長補短,拉高標桿、奮勇爭先,在推進一體化中追趕跨越,推動城鄉建設“品質革命”。
深化城市聯動,推進區域發展一體化。全面推動城市城區合作共建,推深做實“五個區塊鏈接”,大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統籌開展城市更新和城市體檢,在完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上加強緊密銜接。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推動出臺并落實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支持毗鄰地區垃圾處理設施互為應急備用,加強污染聯防聯治。開展城管執法協作,推動長三角城管綜合執法制度標準“趨同化”、執法檢查“協同化”、隊伍建設“同一化”。
強化產業鏈接,推進建筑市場一體化。加強區域建筑業交流合作,深化建筑業“雙招雙引”,推動構建建筑業一體化市場體系,引導建筑企業主動參與長三角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分工,促進建筑業提質擴量增效。繼續推進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建設,指導籌備成立“長三角鋼結構行業產業聯盟”,加快長三角區域裝配式建筑協同發展。
優化政務服務,推進營商環境一體化。今年安徽將以“爭當優質服務住建人”行動為抓手,優化審批服務,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報建提升行動,力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用水用氣報裝便利度躋身全國先進行列。落實“一網一門一次”制度,拓展“7×24小時不打烊”服務,推動更多事項在更大范圍內“一屏通辦”“跨省通辦”。有序推進長三角住房公積金更多業務“一網通辦”。
實化基礎支撐,推進行業標準一體化。標準是工程質量的基礎。安徽將協同滬蘇浙住房城鄉建設部門開展標準合作,探索建立區域一體化標準體系。同時,要協同組建長三角工程建設標準專家人才數據庫,創新共商標準協同模式,攜手推進區域標準研編,以標準引領“品質革命”。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