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北京陸續開展了相關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健全機制
做好歷史文化傳承頂層設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遺產保護利用、歷史文脈傳承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2017年至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對首都重要規劃的批復中,都對北京名城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市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牽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市農業農村局、市文物局共同成立聯合工作小組,會同各區政府并委托專業機構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的技術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已劃定了四批次共49片歷史文化街區,公布了三批次共1056棟(座)歷史建筑,研究建立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一批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優秀案例,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整體態勢良好。
建立“臺賬”
摸清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家底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建立“臺賬”是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為此,北京市圍繞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開展“雙定”工作。
在歷史文化街區方面,北京市結合前期街區劃定經驗,明確了北京歷史文化街區認定標準。經統計,目前北京市已劃定歷史文化街區四批次49片,第一批25片、第二批15片、第三批3片、第四批6片。其中老城內39片、老城外10片。總面積約為5078公頃,其中核心區內約2373公頃(已基本趨近于新版總規提出的2035年歷史文化街區占核心區總面積26%的規劃目標)、老城外約2705公頃。目前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通過全面梳理老城內有價值的成片平房區,北京市對老城內所有潛在保護對象進行分類,提出保護方式建議。將老城內6處風貌協調區提級為歷史文化街區,對3片歷史文化街區擴大保護范圍。此外,北京市將歷史文化街區GIS(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錄入平臺對接,逐步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錄入工作。
對于歷史建筑的劃定,北京市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下,明確了北京歷史建筑認定標準,突出了北京四合院傳統民居特色。按照標準開展了普查工作,分批次篩選歷史建筑申報名單。2019年~2021年,北京市陸續公布了三批共1056棟(座)歷史建筑,其中第一批歷史建筑429棟(座)、第二批歷史建筑315棟(座)、第三批歷史建筑312棟(座)。
在實地調研并與產權單位溝通基礎上,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歷史建筑掛牌工作規程(試行)》。由于北京市歷史建筑產權單位較為復雜,在市委市政府統籌指導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做了大量的溝通與協調工作,目前已開展了民族文化宮、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第二熱電廠、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等歷史建筑掛牌工作。
此外,北京市按照“一棟一表”的基本要求,為每棟歷史建筑建立檔案卡片,包括基本信息、歷史價值、風貌特色、保護范圍、保護建議等,并詳細記錄具有保護價值的部位。通過編制《北京市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指引》,全面梳理北京市歷史建筑的類型特點、分布特征和價值特色,明確歷史建筑日常保養,維護和修繕,遷移、拆除和原址復建的行為邊界和管理要求,對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提出切實可行的引導策略。
提高效能
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在“雙定”工作基礎上,北京目前正在開展遺產登錄常態化機制課題研究,明確登錄標準、上報和批準程序。將按照應保盡保的思路,充分總結借鑒前期歷史文化街區劃定、歷史建筑確定工作經驗,繼續加大普查力度、擴大普查范圍,逐年增補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名錄,組織有關區政府開展掛牌工作。
此外,北京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宣傳及公眾參與工作。將搭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智能平臺,提高保護管理工作效能。多手段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宣傳教育工作,向公眾傳播歷史建筑保護的重要意義和開放利用的積極價值。結合網站、APP等平臺和責任規劃師在地區開展的項目技術咨詢服務、規劃評估工作,凝聚保護共識、擴大社會影響。
合理利用是對歷史文化資源最好的保護。北京將落實總體規劃、核心區控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關要求,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明確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在保護利用方面的鼓勵、支持或者限制、禁止的活動,研究制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正面、負面清單,引導歷史文化資源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借鑒其他城市的優秀經驗,在北京市典型試點案例的基礎上,分類推動歷史建筑對外開放和保護利用。(周楠森)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