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鋼咬鐵”繪就奮進新圖景
南有博鰲,北有中關村。
新的一年,挑戰與成就并存。多曲面異型鋼框架結構、47.6米大跨度組合結構、21米超長懸挑鋼梁等一系列高難度的鋼結構施工難題還在等待著北京建工四建團隊。在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施工現場,6座塔吊不停運轉起吊,用長臂勾勒出一幅奮進新圖景,建設者們正一步一個腳印,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大年二十九,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落在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主會場施工現場立起的鋼柱上,約兩萬平方米的作業面中已經處處是工人們緊張忙碌的身影。鋼結構構件倒運、鋼柱吊裝、測量矯正、地下結構模板拆除……幾百名工人分工有序、干勁十足,為料峭寒冬添了一分火熱。在這一天,經過全體建設者45天的晝夜拼搏奉獻,該工程終于勝利沖出了正負零。
據了解,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位于“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與中關村科學城交會處,既能彰顯厚重的中華歷史文化,又能講述現代中國的創新精神,體現了綠色、科技、人文的時代特點。該工程地下兩層、地上一層,總建筑面積約6.4萬平方米,單層面積約2.1萬平方米,主會場可容納2000人同時開會。作為北京市重點工程,未來將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心中的“科技圣殿”和首都市民眼中的“科技會客廳”。
“中關村論壇主會場工程工期緊迫,科技含量高,我們等不起,也慢不得。”在轟鳴的施工現場,北京建工四建項目負責人翟巍介紹,“沖出正負零后,我們開啟了地面鋼結構施工,整個春節期間將完成主體鋼結構六分之一的工作量,確保項目在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因為2023年中關村論壇將在新址召開。”
今年春節,北京格外寒冷。大年初五走進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主會場施工現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干勁十足的施工景象。伴隨著機車轟隆,混凝土運輸車穿梭其中,6臺塔吊緊張作業。碩大的基坑里,臉凍得微微發紅的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夯實地下主體結構。
項目主任工程師張帥介紹:“這個項目匯聚大量黑科技,如可視化IOT智慧運維管理平臺、人工智能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統、可視化虛擬技術VR、3D引擎技術等,并且在智能化方面具備與智慧城市的信息交互多元化能力。同時,配備高速無線及5G移動網絡及防疫安防功能的AI機器人。”
“不到400天的工期,要高質量完成任務,我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為了高效施工,我們對工程采用全過程科學管理,在精細策劃下大量使用新技術、新工藝,如主體混凝土結構施工采用跳倉法,將每層分為26個倉,按照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筑、整體成型的原則,其模式和跳棋一樣,即隔一段澆一段。”項目技術負責人付亮補充道。
在施工現場還有一位來自重慶的工人師傅陶一鑫,此時的他正戴著厚實的手套撲在作業面上進行施工作業。就算戴著手套,他的手心里還是被磨出了厚厚的一層繭。“雖然沒法回老家過年,但心里還是暖暖的!”他說。
“184根鋼柱,最小柱徑僅400毫米,卻要支撐起2萬平方米的屋蓋,這可是不小的挑戰。”北京建工四建金屬結構分公司經理殷豪解釋,為了讓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的內部空間更通透明亮,甚至讓觀眾在視覺上感覺不到支撐柱的存在,這里的鋼柱不僅相較于其他建筑更細,數量也更少。為此,材料選擇和鋼柱分布都要“精打細算”。“我們選用了3500噸Q460高強鋼,國內罕見。”殷豪表示,鋼柱分布也經過了周密計算。同時項目依托BIM技術,對鋼結構進行深化設計,涵蓋鋼結構各個細部的尺寸、角度、坐標,以此確保每段鋼構件可以精確到毫米級。
截至2月15日,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項目管理人員復工率100% ,作業人員復工率100% ,現在地上結構主體部分的施工正處于大干快上的階段,鋼柱吊裝完成100%,鋼梁吊裝完成約36%,2月底完成主梁施工。3月中旬主體結構將按計劃封頂,確保今年8月高效優質交付。
為實現8月交竣目標,不論是北京市勞模、教授級高工張莉莉帶領的工程技術管理人員,還是重慶的農民工兄弟,800余名建設者快馬加鞭、兢兢業業地忙碌在施工現場,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吃鋼咬鐵”的干勁不斷刷新項目建設進度條,目前主體工程結構已完成總進度的80%。在全力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的同時,為切實保障項目施工安全,項目部更強化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這可是北京市重點工程,大年初七,市委書記和市長還來工地檢查指導工作,北京建工的各項保障措施都十分到位,我們這些工人都充滿了干勁。” 來自重慶的工人師傅陶一鑫自豪地說。(亞明欣 孫佳)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