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的重要內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實施,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53.1%升至65.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45∶1;鄉村產業蓬勃發展,鄉村面貌大幅改善,城鄉發展更趨協調,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加強勁。
擴內需 穩投資
廣袤鄉村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仍然在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必然伴隨著城鄉區域結構的深刻調整,這也是釋放巨大需求、創造巨大供給的過程。擴大國內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廣袤鄉村大有可為。
開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拿出更多實招硬招,著力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激活農村市場,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促進國內大循環。
8臺挖掘機平土地、通水渠、修道路,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石芫鄉金盤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熱火朝天。“施工隊全力建設,確保早建設、早受益。”村黨支部書記陳惟彬介紹。
“今年計劃投資6600萬元,改造提升0.7萬畝農田,新建1.5萬畝高標準農田。”贛縣區農業農村局項目辦主任曾俊說。
“擴內需、穩投資、搞建設,農村空間很大。”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說,要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農村水網、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打通冷鏈物流鏈條……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擴大有效投資,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初步測算,未來5至10年,高標準農田、設施農業等鄉村建設投資需求有近15萬億元。
聚要素 暢流通
城鄉經濟聯系更緊密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一方面城鎮化的潛力還很大,對新市民也要完善政策導向;另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大量人才和勞動力。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重要助力。
各地區各部門通過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促進物暢其流、人暢其行,為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注入活力。
“重慶幾乎所有的大工地我都待過,從打散工到當施工員,收入翻了一倍而且很穩定。”來自重慶奉節的胡光榮從事建筑行業超過20年,各類工種技能爛熟于心,去年還取得了大專學歷,實現了技能學歷雙提升。
進城就業,返鄉創業,人才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據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2022年全國農民工規模達到29562萬人,比上年增長1.1%。近年來,中央及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政策措施,在資金支持、創業培訓、人才聘用等方面,為一名名“鄉創客”筑起梧桐巢。經綜合測算,一個返鄉創業項目平均可吸納6到7個農民穩定就業、17個靈活就業。
補短板 夯基礎
融合發展增強后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優化鎮村布局規劃,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讓短板變身“跳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
“過去污水排到路邊溝塘里,氣味難聞。自從污水管道鋪設到村里,環境好了,生活更舒心了。”江蘇省灌南縣孟興莊鎮陸二莊村村民徐守軍說。
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一座座村莊在產業鏈上縱向延伸,在功能上橫向拓展,加速融入城鄉經濟循環,釋放出乘數效益。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為重點,有力有序推進鄉村建設,逐步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走進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長江工業園,科達利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26條全自動蓋板裝配線正滿負荷生產。伴隨訂單量增長、新廠房建設,企業用工需求不斷增加。開春以來,公司已從周邊鄉鎮新招了200多名員工。
縣域連接城市、服務鄉村,是城和鄉的結合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梯度配置縣鄉村公共資源,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逐步在縣域打破城鄉界限,把縣域打造成連接工農、融合城鄉的重要紐帶。(鐘 合)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