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上海工程局海口市江東新區快速通道項目建設紀實
屋里蒸饅頭,屋外鐵板燒。
雖在高溫炙烤下,海口市江東新區快速通道項目現場卻是一片大干繁忙景象,上百臺機械晝夜不停歇,千余名工人日夜奮戰,終于在6月30日完成最后一根樁基的灌注。至此,由中鐵上海工程局承建的海口市江東新區快速通道項目主線橋1902根樁基施工全部完成,為實現“9·30”功能性通車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錨定目標 攻堅克難搶工期
海口市江東新區快速通道項目北起海文北路,南接桂林洋互通,路線全長約5.367公里,設計速度為80公里/小時,實際建設工期僅330天,是一場施工進度與工期節點的賽跑。
“打贏這場開疆拓土的信譽戰,對公司在海南區域的滾動發展意義重大,我們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該項目經理王柏說道。
能否快速打開施工生產工作面,確保既定工期目標順利實現,征地拆遷是項目開工建設的重要前提。為“啃”下征地拆遷這塊“硬骨頭”,項目部聯合海口城建·路橋公司成立了項目臨時黨支部,號召黨員干部沖在攻堅火線,通過梯度式層層推進、合力攻堅,有效破解了祖屋搬遷、釘子戶、土地權屬不明等棘手難題,僅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完成全線拆遷,創造了海口市重點項目建設征拆協調的最快速度。
中鐵上海工程局項目部積極籌劃,在現場組織上,項目分區分段流水作業,近2000名作業人員24小時倒班施工,將上部結構工效由60天壓縮至45天,為后續附屬工程、照明交安工程預留了充足的時間。在物資、機械儲備和周轉上,項目物資設備部長白國利帶領部門人員快速出擊,在15天里跑了3000多公里,完成了項目周邊商混站、瀝青站、材料供應商和加工工廠實地考察調研,確保物資供應和機械設備調用滿足現場搶工需要,進一步壓縮了工期、增加了工效。
“工期緊,就搶!任務重,就拼!”項目員工們從大局出發,堅守崗位,奮力攻堅,相繼完成了多個重要施工節點。3月1日,項目首個承臺澆筑完成,3月17日,首個墩柱澆筑完成;4月6日,兩側保通路全線開通;5月1日,首聯現澆梁澆筑完成;6月6日,首節鋼箱梁順利起吊……
技術引領 全力以赴促生產
“技術是龍頭,是項目提效率、促生產的重要一招,商總,你看有什么辦法?”王柏給項目總工程師商健出了一個難題。
項目主線橋樁基平均樁長60m,施工區域內地下19-60m存在多層不連續分布的生物碎屑層,累積層厚20-30m,在此地質特點下要完成1902根樁基、296個承臺、296個墩身的施工,按照常規的工藝施工,根本無法滿足工期要求,如何突破常規工藝,拿下施工中的關鍵一環,成為了阻礙項目施工推進的絆腳石。
拿到這個課題后,商健帶領技術團隊依托現場生產實際進行了反復研討,通過試樁,根據海南特殊生物碎屑巖層的地質特點,總結樁基在施工中易出現的質量問題,大膽提出將旋挖鉆大范圍應用于生物碎屑層的鉆進施工中,保證了Ⅰ類樁成樁率,成功克服了在生物碎屑層中鉆進漏漿、塌孔的難題。這套項目獨有的旋挖鉆施工工藝也被海口城建、路橋公司重點推廣,為海南省類似地質樁基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
隨著氣溫升高、雨季即將到來,又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出現了——承臺施工。項目施工區域地質多為粉質黏土及中砂層,下雨后含水率高,土層壓力大,且舊橋拆除4個承臺需要打設18m鋼板樁進行防護,施工難度將直線提升。關鍵時刻,項目副總工孫利朝挺身而出,帶領青年技術人員到現場咨詢有豐富經驗的作業工人,結合地質、水文條件和實際經驗進一步優化設計,成功趕在雨季來臨前順利完成了下部結構施作,為上部施工工序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多措并舉 筑牢防線保安全
“為了家人,為了自己,安全生產是紅線、是底線、更是生命線。”安全總監田維彪在班前安全講話上如是說。
海口快速路項目有將近5km與現狀海文聯絡線平行,全線施工基本與現狀道路重疊或交叉,路段共設有3個信控交叉口,沿線村道開口32處(計入沿街建筑開口共計約58處),設置過街斑馬線16處,掉頭口8處,沿線開口較多,車流量大,在狹窄的工作面作業,如何分流施工車輛與社會車輛并進行交通疏解是確保施工交通安全的重中之重。為此項目部積極與交警、路政部門協調,上報疏解方案,并引進專業交通引導隊伍,對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后上崗,先后投入1600余人次,全天候對全線保通道路及臨近出入口進行交通疏導。
在項目首聯鋼梁吊裝架設時,項目部多次組織現場施工和項目全體人員對吊裝方案進行研討和推演,共投入300噸吊車一臺、焊工20人、電焊機12臺,并多次與靈山鎮交警支隊和江東管理局等單位進行協調溝通臨時封路等工作,確保吊裝施工安全順利進行。
歷盡艱難汗如雨,滄桑過后是晴天。下一步,全體參建人員將朝著“9·30”功能性通車目標發起攻堅。(孫海天)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