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怎樣的?李興鋼說,是建筑和大自然的合二為一,是人與大自然的天人合一。從業30多年,李興鋼一直在探索“現代建筑科技”與“中國建筑傳統”的融合。
他說,城市更新就是要延長城市和建筑的生命周期,而非把老街區、老建筑看成過時無用的東西,動不動拆舊建新。中國建筑也不必一味模仿西方,這樣會丟掉自己的文化特色。
俯瞰紫禁城 熱淚盈眶
1976年夏天,凌晨3點多,唐山發生7.8級地震。那個雨夜,7歲的李興鋼被母親抱起,拼命逃離搖搖欲墜的房屋。
看著眼前一片狼藉,此時,大自然的威力就像一把利刃,在童年李興鋼的內心刻下永不磨滅的記憶。十多年后,李興鋼選擇報考天津大學建筑學專業,入學前夕,他和父親一起探討:如何能讓建筑物不倒塌?
大學時期,李興鋼在教授王其亨先生的帶領下學習測繪古建筑。在繪制蓬萊閣建筑群總體立面圖的過程中,當看到建筑與大海、島山、水城組合在一起所呈現的圖景意境,他被深深震撼。
至此,他的內心萌發了一個想法:中國建筑與自然山水環境交互共造,這才是人類的“理想世界”!
大學期間,李興鋼前往北京一家建筑設計單位實習。當他第一次登臨景山萬春亭,俯瞰紫禁城和整個北京城,一瞬間,他的內心受到極大的觸動。故宮的神秘與莊嚴,讓他忍不住想去探索中國傳統建筑的智慧和奧秘。
李興鋼將故宮之美稱為“勝景”。他說,勝景有時是人工場景,有時是自然場景,但更多的,是人工與自然交互共存的場景。李興鋼說,“在我心中,綠色建筑就是返璞歸真的,適用、經濟、健康、友好的,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就是天人合一。”
李興鋼認為,中國的城市、建筑、聚落乃至園林營造,都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建筑“形式”的呈現,決定建筑“形式”的是建筑思想。而建筑思想,又源于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和對美的理解。
金錢買不回失去的文明
對李興鋼來說,有兩個作品值得一生回味。一個是,2008年北京夏奧會主場館“鳥巢”;另一個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
“2008年,中國站在了世界舞臺中心,作為奧運會主場館的‘鳥巢’,要體現的精神是‘宏大’二字。” 李興鋼說,“2022年,要讓世界看到的,是中國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中國建筑師如何在冬奧場館中實踐人類共同的‘可持續’理念。”
李興鋼認為,被世界所密切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始終圍繞著三個關鍵詞:環境、經濟、社會,環境排在首位。他將延慶賽區的設計理念定為:“山林場館,生態冬奧”。
遠山如黛,巧妙的建筑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這顆痣若點得恰到好處,就會更顯山水之嫵媚。延慶賽區并非一馬平川的城市環境,而是地形復雜的高山密林。李興鋼覺得,冬奧場館的設計不該搶奪山水之美,而應低調消隱,點綴于山林之中。
以腳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觀察、讓心靈去感受,經過多次踏勘延慶賽區,李興鋼認為,那些削山填土、既破壞自然環境又消耗巨大資金的做法,不適合冬奧場館。冬奧場館要最大程度減少對大自然的傷害,必須生態環保,必須節能減碳。此時,一幕場景悠然在他心中浮現:“干欄式建筑”!
“干欄式建筑”又叫“ 干欄巢居”,是我國西南山地民居特有的建筑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在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礎上,支起一根根木樁,在木樁上搭建起木制平臺,然后在平臺上建房子。
干欄式建筑的優勢在于,既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也能大大節省人力。李興鋼說,受到干欄式建筑啟發的“雪飛燕”“雪游龍”的設計不同于“鳥巢”,強調的不是“永久性”和“標志性”,而是方便拆解的“裝配式”,在必要的情況下,場館可以局部甚至全部拆解,恢復山地環境的原貌。
踏勘延慶賽區時,一個未被標記的古村落遺址被發現,李興鋼當場決定:完整保留遺址原貌,把此處變成延慶冬奧村里的山村遺址公園。
李興鋼說,他希望所有的建筑師都有這樣一個意識:有些東西是不可再生、金錢也買不回來的,比如賴以寄托記憶和鄉愁的建筑遺存。
三份政協提案為建筑行業發聲
多年從事建筑設計工作,李興鋼也發現行業內存在一些問題。今年全國兩會,作為政協委員,他拿出“以中國式現代建筑設計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等三份提案,希望能解決問題、推動行業發展。
李興鋼提出,要推動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建筑”設計目標的科研項目激勵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體系,要成就一批能夠屹立于世界的中國建筑領軍者。 他提出,要對標國際先進經驗,密切結合中國國情,全面更新提升在生態、低碳和人文目標下的建筑設計標準體系。
李興鋼認為,建筑行業要統一形成“保護”和“傳承”的科學整體認知,要對建筑遺存開展差異性的保護策略。
他提出,要提升百姓居住環境品質,助力實現“雙碳”目標,讓“綠水青山”的畫卷展開在城市之中,構建具有中國式現代建筑特色的當代城市新風貌。
返璞歸真的未來中國建筑
在李興鋼看來,多年來大規模建造活動和快速城鎮化進程,已經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很多媚洋、求怪、造型浮夸的城市建筑,造成了國家財力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李興鋼認為,倘若城市繼續追求高強度建設、高密度開發,將加劇擠占原有的自然和生態空間,打破生態系統應有的循環與平衡。
李興鋼極力支持“城鎮建筑遺產多尺度保護更新”。他說,高質量的城市更新工作不僅可以節能減碳,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更好地延續和發展。
“城市更新就是要延長城市和建筑的生命周期,而不是動不動拆舊建新。老街區、老建筑紀錄了城市的生命歷程和人們的生活記憶,有著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價值。”李興鋼說。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建筑的形態會是怎樣一番場景?李興鋼說,在他心目中,未來的建筑應該是樸素平和的、返璞歸真的,是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
“中國不應該照搬西方的建筑形式,不論是古典還是現代,都不必崇洋媚外,要做就做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李興鋼說。
李興鋼將破敗不堪的首鋼工業建筑舊址,改造為2022年北京冬奧組委的員工倒班公寓,后來成為頗具人氣的城市假日酒店,起名為“倉閣”。“倉閣”的設計最大限度保留了廢棄的工業建筑,又將新結構見縫插針般植入其中。下部的大跨度返礦倉、空壓機站等老廠房被改造利用為公共活動空間,數層客房新“閣”漂浮于舊“倉”之上,新舊對比,疊合共生。
他認為,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是一片藍海,建筑師可發揮的空間十分廣闊,建筑行業依然大有可為。在他看來,要想成為一名有所成就的中國建筑師,就是要緊緊跟隨國家戰略發展的腳步。
今年4月28日,李興鋼獲授被視為中國建筑界最高獎項的“梁思成建筑獎”。他說,“我一直走在探索心中理想建筑地圖的漫漫路途之上,有時焦灼低落,有時撥云見日。我愿意在生機勃勃的時代和豐富多彩的現實中,不斷清掃思想的盲區、整理實踐的通道,向著超越個人和文化的、由人類生活空間參與構造的理想世界,一直行走下去。”(于麗麗 李貝貝)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