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市民和游客發現,甘肅天水古城在商業化運營后,很多處古建筑被“改頭換面”,甚至還有一處古建筑被改造成日式餐廳,這一消息引來輿論廣泛關注。對此,天水市委、市政府回應稱,在相關媒體對天水西關古城文保院落開發利用情況采訪之后,當地立即成立由核查組制定整改措施,跟蹤推進整改,并表示將由文物主管部門、消防部門、紀檢監察部門等機關攜手合作,對天水古城范圍內開展新一輪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發現的問題隱患及時整改。
隨著當地政府的致歉,該風波暫時告一段落,可被“改頭換面”的古城,卻再也不能回來。據了解,該地擁有中國西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為了保護這些古建筑,天水市從2015年至2021年向西關古城撥付超過8.88億元的保護資金。可沒想到,不到兩年時間,花大成本修繕的古城就完全“變樣”了,在一處日式餐廳,曾經雕梁畫棟、青磚黛瓦的中式古建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木板覆蓋的日式小屋。
此舉也自然引來輿論的質疑,有網友表示:“為什么在該文保院落的保護利用中會出現如此‘任性’的現象?為何是一個民間公司承擔古城的修繕工作?負責改造的民間公司為何存在未批先建、未批先修的行為?”
其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筑保護利用,一直是推動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管理力量薄弱,導致一些文物建筑存在長期無人修繕、日常保養不到位等問題。而通過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就可以推動大量受損的古建筑“有人管”。問題是,任何古建筑的商業改造項目都應該以遵守法律法規為前提,根據《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的改造和修繕,必須經過相關部門的批準,在專家評估后才能進行。顯然,該公司未經審批就對古建筑進行“整容式”改造的行為,屬于典型的違法改造,必須受到法律的懲處。
這也帶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地部門為何缺失了對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監管?值得注意的是,天水古城的特聘顧問、負責修繕古民居的專家黃國翔早在2022年底就曾多次要求經營主體停工整改并修改裝修方案,但并未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同時,當地負責人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也表示,“規定是這么個規定,但現在放松了”。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天水古城多個文保院落違規裝修、文物古跡遭到破壞,不僅加劇了防火風險,增加火災隱患,也給整個建筑群帶來不可逆的損害。
可見,一旦出現監管缺位、管理失效的情況,只會給古建筑保護帶來重重隱患。當然,古建筑能不能進行商業化改造?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我們也樂意看到古建筑被充分活化利用,讓它們重新煥發新的生機。可是,我們對古建筑的“拯救”必須在不違背法律法規的基礎下進行,只是一味追求商業利益,從而忽視法律規定和文物保護理念的行為,是不能讓古建筑真正“活”起來的。
因此,對當地政府來說,必須對這次事件進行徹底地調查,該懲治的懲治,該修復的修復,及時公布整改情況,給公眾一個合理交代。與此同時,隨著近些年古建筑群落“改造之風”的盛行,這次事件也給相關部門提了個醒:在古建筑改造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強對參與主體的審核,堅決執行法律關于古建筑改造工作的相關規定,確保商業化改造工作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監管制度,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督,定期對項目開展評估,對發生的違法違規、危害破壞文物安全等行為的,采取督促整改或者終止協議的舉措,別讓古建筑遭破壞的悲劇再次發生。(劉一昂)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