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鏈條是不能斷裂的,我們不能只保護歷史建筑,也要保護當代建筑。”日前在滬召開的“20世紀建筑遺產的中國實踐和現代文明載體論壇”,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帶來《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利用》主題演講。他指出,20世紀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高速發展的一個時代,它慷慨留下的這些建筑遺存是過去幾千年存量的總和還要多。認真閱讀優秀的中國20世紀建筑,思考它們與當時社會、經濟、文化乃至工程技術之間的互動關系,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成為當代和未來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
“在城市的各個時期,有各個階段建筑的疊加,疊加的越豐厚這個城市越有趣,城市的品質越好。”單霽翔說,20世紀給了我們豐富的建筑遺存,哪些建筑應該被保護,哪些應該得到重點保護,應該看是否能夠融入未來的生活,這項工作需要智慧。這方面,上海給了他很大觸動。黃浦江兩岸不同的景致有著不同的城市氣息,實現了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交相輝映。上海從上世紀開始公布優秀歷史建筑,是歷史建筑保護的先驅,今天,外灘歷史建筑的功能在轉換,過去的銀行成了博物館、美術館。工業建筑遺產保護方面上海也是先驅,楊浦自來水廠至今還在運行,整體成為一個文旅項目。江南造船廠原計劃保護13棟建筑,經過呼吁“整體保護江南造船廠的歷史進程”,上海市專門派員到國家文物局溝通,做出了保護70%老建筑的決定。
單霽翔認為,歷史建筑往往采取磚石結構、木結構,相對而言性質比較穩定;20世紀建筑最初的鋼筋混凝土不太穩定,生產工藝也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鋼鐵新型材料會有腐蝕銹蝕,表面脫落。20世紀建筑在用途上更廣泛,跨度大承重強。所以對它們的保護并不是要恢復那個時代的功能、那個時代完整的景觀,要用發展眼光,把核心元素保護下來, 進行現代化合理的利用。
“20世紀上海現代建筑與歷史建筑的共存對話構成了今日海納百川的大上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資深總建筑師唐玉恩以《上海現代建筑的發展與保護利用》為題作主旨演講。她認為,建筑當隨時代,反映時代。“現當代建筑是上海的建筑遺產,也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記憶,應該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利用。”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表示,本次會議在上海舉行有它特殊的意義,上海這座城市有著最豐富、最具特色的20世紀遺產,也是我們現代文明集中體現的一個聚集地,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的歷史全新階段。城市更新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內容以及載體,我們要讓歷史風貌保留下來,同時要讓歷史建筑能夠得到活化和利用,能夠跟上時代人民需求的要求與發展。
上海在城市建設與歷史建筑保護方面并舉,做出了工作和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成為全國的典范。“上海華東電管大樓的建筑風貌被成功地保留,上海市建筑學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對這種擔當精神表示致敬。”他說,深度挖掘建筑遺存的價值內涵,激發建筑遺產的巨大潛能,中國建筑學會愿意與業界一道努力,充分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和專業智庫的優勢,共同助力中國城鄉建設事業全新的高質量發展。記者了解到,自2016年至今,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以每年推介100項“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的規模,共計向社會推介了八批798個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建筑學會理事長常青表示,對20世紀建筑遺產的系統性認定和保護是一種創舉,對上海近現代優秀建筑遺產的再回溯和再梳理,啟發我們要在建筑遺產中識別和汲取那些定力和活力要素,并以現代方式予以再塑造或重塑。
本次論壇由上海市建筑學會與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聯合主辦、上海建筑裝飾(集團)有限公司特別支持。會上,專家共同宣讀《新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活化利用·上海倡議》,提出新時代條件下應積極提升城市建筑的遺產觀,保護新中國成立以來的20世紀建筑遺產及現當代建筑,需要加強從遺產價值、空間創作乃至政策機制方面的體系建構等。
當天下午舉行的“新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活化利用暨上海現當代優秀建筑傳承創新研討會”上,30余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留住文化記憶。大家一致認為:在城市文化遺產備受關注的今天,以人為核心價值觀的城市更新內涵與傳承創新尤為重要,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同時,應當關注“現當代建筑的建筑遺產價值、再生價值”,不斷提升城鄉建筑遺產保護傳承和優秀現當代建筑再生價值的認識,建立有指導價值的評估標準和方法。(鐘 和)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