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瞰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岔山村,只見青磚黛瓦、石板幽巷、古建成群,如翻閱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見證古村的繁華與滄桑。
近年來,廣西通過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開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建設、探索創新機制模式,開展傳統村落人才培養,大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取得顯著效果。截至目前,廣西共分四批公布自治區級傳統村落名錄共792個,其中有342個村落入選第一至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總量排名全國第10位。
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特色優勢
走進距離灌陽縣城約十公里處的江口村,風光旖旎,山靈水秀,獨特的桂北古民居建筑一字排開,卵石古道曲直迂回,展現了中國傳統村落居住文化的審美理念。村落內現有傳統建筑87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56座,清中葉至民國各時期均有留存。
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傳統村落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灌陽縣采用“修舊如舊”的手法,對江口村43棟傳統民居進行局部修繕、對12棟危舊傳統民居進行加固;對舊址園、一三園、休憩園、龍門橋頭、古渡口等節點及古街道,進行景觀、綠化、亮化提升建設,并完善標識系統。同時灌陽縣堅持“以用促保”,通過開展傳統民居活化利用工作,賦予了這些古建筑新的生命和活力。
如果說古建筑、老房子是傳統村落的“形”,那么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等就是傳統村落的“魂”。江口村保留有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唐景崧故居,是灌陽縣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名人故居,被列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創新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方式
在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廣西還注重業態培育,創新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方式,激發發展活力。
走進欽州市靈山縣大蘆村,古色古香的建筑,鬼斧神工般的雕梁畫棟,廳門堂內高懸的古匾……院內一門一窗、一磚一瓦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鄉村旅游開發,是不少地方聚焦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時的第一選擇。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大蘆村依托廣府文化和古建遺存打造文旅融合項目,接待游客20.6萬人次,門票收入22.68萬元。
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是鑲嵌在廣西東北部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里不僅有嶺南秀美的山水風光、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建筑,更有延綿千載不衰的文脈。秀水村傳統村落建筑風格獨特,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村內有狀元樓、古戲臺、古牌坊、古泉池、古照壁等景觀;有皇帝賜封和官府賀贈的各式古牌匾和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堪稱“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館”。
秀水村在全面開展傳統建筑保護修繕工作的基礎上,將傳統建筑與多種新興業態、瑤族文化等結合,植入民俗體驗館、瑤族油茶文化展示館、咖啡廳等新業態,有效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建立傳統建筑工匠培育機制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在一些傳統村落,傳承人出現斷層,已嚴重危及傳統村落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為強化鄉村傳統技藝人才培養,傳承弘揚優秀鄉村建筑技藝,廣西構建了“廣西建筑工匠學院”“傳統工匠培訓基地”“縣級培訓基地”等三個平臺,大力開展農村建筑工匠培訓,構建多元化培訓體系。
2021年,在廣西傳統民居建筑工匠培訓班上,全州縣鄧家埠村78歲唐以金走上課堂,講授“木雕實操程序及方法”課程。他從62把不同形狀的木雕工具講起,拓展到雕花分類選材、圖案造型走勢等技巧,以及“五遍成活”的雕刻流程,讓木工技藝得到傳承創新。
近年來,自治區住建廳在桂林市全州縣思源民俗博物館設立廣西鄉村傳統建筑工匠培育基地,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開展馬頭墻砌筑、榫卯木作、雕刻等傳統建筑技藝培訓,大力培育“八桂鄉村傳統建筑名匠”,為后期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同時,在廣西城市建設學校掛牌成立廣西建筑工匠學院,以建筑工匠培訓中心為服務平臺,為鄉村振興戰略、建筑工匠、產業工人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為企業和社區提供創業咨詢、技術指導、高質量人才培訓。
為盤活傳統村落資源,助推鄉村振興,賀州市組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指導組,每年開展傳統村落“體檢”,為傳統村落“把脈問診”。同時,對全市傳統工匠及工藝技能進行摸底調查、建檔立冊,2022年以來,對500名傳統建筑工匠進行技術技能、建造工藝培訓,打造10余支傳統建筑修繕工匠隊伍,緩解人才缺乏難題。(黃詩誼)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