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又一塊預制件的穩穩吊裝,坐落在澳門黑沙環東北大馬路的長者公寓EPC項目自開工建設以來,已經破土“長高”24層,距離明年初的正式竣工交付更近了一步,待2024年投入服務后,將為緩解澳門特區老齡化社會壓力貢獻一種新思路。
五一前夕,記者跟隨“無廢工地”首批試點項目中期驗收組走進由中國建筑工程(澳門)有限公司(下稱“中建澳門”)打造的長者公寓EPC項目建設現場,近距離感受中建澳門發揮央企主力軍和國家隊的作用,在緊張的建設工期壓力下和逼仄的現場施工環境中,與特區政府合力打出一套集裝配化施工、智慧工地建設及“源頭減碳”于一體的高質量建造組合拳,破題建筑廢物消納難題,為無廢工地項目建設交出澳門答卷。
特區首單
裝配式施工更環保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嚴峻,據了解,預計2035年前后,我國將進入人口中度老齡化階段,即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持續完善各類長者服務,努力提升長者的生活便利和生活素質,并規劃設立長者公寓。由中建澳門作為總承包施工的長者公寓就是代表項目之一,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2.5萬平方米,包括3層裙樓、34層高的塔樓以及3層地庫停車場,合共有1815個住宅單位,預計2024年投入服務。
長者公寓是澳門特區政府首個全新概念的新型房屋項目,為落實3年內建成的目標,整個項目的建設過程都與此前公共房屋的建造方式有所不同。“項目塔樓的設計為裝配式施工,是澳門首宗裝配式施工的政府工程。”項目總負責人田浩告訴記者,項目以裝配式的環保方式施工,最大程度地減少現場作業,加快施工進度;同時通過減少現場施工建材損耗,紓緩建筑廢料堆填區的負荷。
與內地不同,澳門特區政府在裝配式建造領域并無先例,大部分項目管理人員和工人都無相關從業經驗。為了避免因沒有經驗而發生錯誤,項目部要求“事事都提前、件件抓落實,打有準備之仗”。技術有困難,就采用BIM(建筑信息模擬)技術,提早進行碰撞檢查與虛擬裝配,為后期項目施工和運維管理做好準備;現場施工管理欠缺經驗,就聘請具有裝配式設計施工經驗的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人,成立裝配式施工專責小組進行協調,并對工人進行入職前的專業培訓。
一件件、一樁樁落實下來,裝配式建造的成效開始凸顯。“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部位(包括塔樓外墻和樓梯),比傳統現澆建造方式減少約35%建筑廢料產生量;設計施工一體化的方式更是大大地縮短了項目建造周期。”項目施工經理區建峰說道。
源頭減碳
為無廢工地作典范
澳門特區寸土寸金,面積不足3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平均2.07萬人,項目所在的澳門半島東北部位置更有“亞洲人口最為密集區域”之稱,周圍高層建筑林立,還是港珠澳大橋的落腳點。長者公寓能在狹小的空間里實現快速“生長”,成為全國30個之一、境外首個無廢工地建設項目,這要得益于中建澳門管理及施工一線人員對無廢工地建設理念深刻理解和在各個環節對源頭減碳、減廢減排的深度踐行。
田浩告訴記者,工程項目環節多、周期長、工期緊、受限多、人員雜,工地經常會產生揚塵和大量的固體垃圾,要做到“無廢”并不容易。長者公寓項目通過合理采購建材、嚴格監控環境、回收利用材料等多維舉措,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建設伊始,地塊原有的大量舊樁再利用為項目開了無廢建設的好頭。項目部對滿足完整性、強度、承載力等設計要求的舊PHC預應力管樁及舊3米直徑灌注樁其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再利用,避免了清除舊樁所產生的建筑廢料,也節省了新樁所用建材。“此舉共為項目減少了約34,500噸混凝土和約5,000噸鋼筋建筑廢料。”項目香港籍環保主任黎嘉敏給出了一組數據。同時,項目還采用了一系列可周轉使用臨建設施,如可周轉通道臨邊防護、可周轉鋼材存放架、可周轉施工現場辦公用房、可周轉預制樓梯操作平臺,以及標準層采用可周轉鋁合金模板……項目部對鋁模板施工質量要求非常高,從而實現墻身免抹灰,既節材又減廢。這樣的垃圾源頭減廢和綜合利用的舉措在長者公寓項目不一而足。
相對于資源化利用,深圳大學教授吳環宇認為,無廢工地建設在澳門特區有新的落地語境,那就是盡可能在施工過程中減少建筑垃圾固體廢物的產生,做好源頭減碳、源頭減量,是長者公寓項目打造無廢工地澳門標桿項目的題中之義。基于此,項目正在開發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和碳排放云平臺模塊以嵌入到智慧工地系統,實時監測施工過程中的建筑垃圾產生等情況,協助制定相應的改善方案,實現持續減排降碳。
施工技術的創新,也對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有所助益。項目引入了新型模板系統技術-提升式可調電梯井整體內模,有別于傳統電梯井支模澆筑技術,該創新型模板系統不需現場人工搭設模板平臺或者現場拼裝簡易操作平臺,不僅施工方便、質量有保障,還省時省工、提效率、縮工期、降成本。此外,工廠化定制還進一步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實現了項目節材降耗、優質高效的目標。
形成標準
適老化設計亮點多
對于港澳社會而言,建設養老公寓是解決港澳老齡化社會壓力的一種思路。田浩告訴記者,在長者公寓設計方面,植入了多項適老化設計,聚焦與長者的安全和支援有關的項目。比如,在單位房間里,設計了溢水偵測、餐廚區過熱偵測、平安鐘等智能化設備,保障長者的健康安全;在浴室方面,為一般長者增設了淋浴屏和防水門檻,同時保留一定數量的無障礙設計;在大樓配套設施方面,長者公寓大樓的地面層至三樓為配套設施,包括會所、平臺花園及商鋪等。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規劃申請對象為年滿65歲的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具居家生活自理能力或條件,結合申請者的家庭結構和居住狀況等因素作為準入的綜合考慮。有關分配準則將通過行政法規確立,預計今年內完成。
中建澳門深耕澳門特區多年,打造了澳門旅游塔、美獅美高梅酒店、離島醫療綜合體、青洲坊公屋等多個代表項目,作為又一標志性的民生工程,長者公寓項目部計劃聯合學界共同編制適用于澳門的無廢工地相關指南,形成可借鑒的澳門經驗,切實融入國家“雙碳”戰略的落實中。田浩告訴記者,“我們與澳門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宋慶彬教授團隊合作撰寫細化無廢工地建設方案,并持續收集相關數據,如不同處置方式的垃圾量、垃圾平均運輸距離等,根據無廢工地指南附表中的碳排放因子,計算總碳排放,未來將繼續識別減碳機會。”
項目部整合內地、澳門、香港三地人才優勢,還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對各部門合理分工、落實責任、上下結合,形成了綜合管控的組織管理模式,確保現場建筑垃圾管控按計劃順利實施。“組長作為無廢工地建設第一責任人必須每天進行現場或是線上的監督與統籌,工作小組定期進行檢查、監控,對不符合要求的內容及時安排整改完善。“田浩告訴記者,項目部通過引入5G攝像頭,進一步加強了對建筑廢料處置的監管。
項目部還想方設法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制定了《地盤分判商打理人及工友建筑垃圾管理獎勵辦法》,開展項目廢物回收獎勵計劃,以積分形式量化工友回收或重用廢料數量,根據積分數給予相應獎勵。隨處可見的建筑垃圾減量宣傳標語、人性化的激勵措施、創新智慧的技術手段等多維舉措,將持續為無廢工地的建設保駕護航。(本報記者 王海霞)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