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警報作為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組織人員疏散的基本手段,其在“鑄就堅不可摧的護民之盾”“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可見一斑。70多年的發展歷程,防空警報建設穩步推進,實現了“數”“質”的提升,但在面臨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時,防空警報的建設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
唐山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將防空警報建設存在問題、突出矛盾、發展瓶頸納入主題教育的調查研究范圍,以“時時放不下心”的責任感、“時不待我”的緊迫感不斷推動“唐山防空警報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唐山市國防動員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王克超在2023年唐山市防空警報培訓開班動員會上強調:“在防空警報建設過程中,唐山市國動系統取得了‘市本級防空警報二次報警達100%’‘十四五開局至今,全市防空警報每年增長率超5%’等成績。但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防空警報建設依然存在著‘防空警報統控手段單一’‘地下人防工程無防空警報’‘防空警報無法與平時防災、防火、防汛報知融合’‘防空警報無法提示疏散導引’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技術問題?我覺得,應該把防空警報科研工作馬上‘提上日程’,將調研與科研相結合,解決困點和難點,助推防空警報實現高質量發展。”
通過“下沉一線、發現問題,會議交流、分析問題,立下項目、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唐山市國防動員辦公室確立“唐山人防警報指揮融合系統及智能數字化多用途(防空防災)終端”防空警報科研項目,明確了“有線、無線通信手段相融合”“地上、地下警報統控相融合”“防空警報、應急廣播相融合”、“預警報知、疏散引導相融合”的“四融合”科研目標,建立了防空警報指揮系統的智能化、數字化基礎,打通了基層社區民眾“最后一公里”防空防災指揮調度和疏散引導鏈路,增強了“斷電、斷網”情況下防空警報“地上、地下”“室內、室外”“報知、引導”的防空防災指揮調度能力,為切實“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堅強支撐。
有線無線通信手段相融合
充分利用數據傳輸速率自適應和編解碼技術和超短波、北斗通信、光纜傳輸等方式,將防空預警報知終端設備建立“兩無線、一有線”通信傳輸方式,進行全面聯網、網狀鏈接、多路聯通,確保通信方式達到“一用一備一冗余”的戰備效能,全面覆蓋“地上、地下”“室內、室外”各要素空間,無縫銜接人員指揮和群眾疏散引導,實現了警報信息、應急信息發放“報知無死角”“穿透到底”。
地上地下警報統控相融合
研發“多網融合型差轉站”“多網融合型便攜中心站”“智能數字化警報終端”,借助現有地面預警報知系統網絡架構,實現“地上、地下”空間警報系統融合統一。運用通信指令交互驗證和混合加密技術,解決“不同廠家、各種型號警報設備不相容”問題,實現“多廠家、多接口”警報設備的自動化巡檢、電源設備智能化運行、警報鳴放智能化監測,建立“地上樓宇內部-地面公園綠地-地下人防工程”的“多廠家融合、多型號融合、多用途融合”的社區防空警報報知體系。
防空警報與應急廣播相融合
將標準化數字防空警報接口“前置化”,運用聲碼壓縮和高保真語音轉換技術,提供多音源發放廣播功能,實現“災情發生時,快速播報緊急疏散語音,提示人員迅速逃離”的報知疏散功能。將防空警報接口與唐山“智慧人防”系統開展數據對接、實現互通共享,將地下空間應急廣播、消防防汛廣播等融為“一系統”運營、建立“一張圖”概覽、實現“一個人”操作,達到“人防”“安防”“消防”的“‘三防’報知合一”水平。
預警報知與疏散引導相融合
運用聲光、文字、動態疏散指引圖等方法和音響分布式部署以及對人防工程內氧氣、二氧化碳、有害氣體等環境信息的實時監測,實現“發生自然災害或其他緊急情況時,指引居民至最近便的、最安全的人防應急避難場所”的預警報知和疏散引導的綜合化管理,確保避難途徑“準確快捷”、可避難場所“安全保命”。建立警報控制固定中心站與便攜警報中心站互為融合備份的“一主一備一機動”機制,有效提高防空警報系統的連續、機動發放能力。
防空警報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馳而不息、久久為功,要下力氣、出成效、求突破,要積極穩妥、穩中求進。“新時期呼喚新擔當、新時代更需新作為”,唐山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將“調查研究”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勇面問題、直擊問題,通過防空警報科研項目,得到了“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實現突破”的新提升,助推唐山防空警報實現高質量發展,努力創造無負時代、無負歷史、無負人民的實績。( 趙憲駿)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