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湖北省武漢市組織召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場工作會,對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行授牌。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今年1月份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成為湖南省唯一。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研究闡釋、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間,是我國將大遺址保護融入大眾生活的重要創新之舉。自2010年啟動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工作至今,我國已公布四批共5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80處。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于2013年立項,2022年8月份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進行了現場調研和考評,隨后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的通知》,炭河里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我市黃材鎮,是全國為數不多、南方極為罕見、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遺址,發現于1963年初,考古工作者曾對此先后進行了五次發掘,證明炭河里遺址為商周時期某一方國的都城所在地。
據了解,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寧鄉炭河里遺址和周圍鄰近地區陸續出土了多批商周青銅器,達300余件,其中大部分出土在以遺址為中心直徑不到2公里的范圍內。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獸面紋瓿、“癸”卣(內有環、玦、管等玉器320余件)、“戈”卣(內有珠、管等玉器1170余件)、云紋鐃(伴出環、玦、虎、魚等精美玉器)、象紋大鐃(重221.5公斤)等,無一不是中國商周青銅器中的上品,被考古界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寧鄉借此以“青銅器之鄉”享譽海內外。目前,依托炭河里遺址建設的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面積1965畝,含城址所在核心區、西周文化長廊、黃材河和塅溪河沿河景觀帶,以及廣場區、博物館區、城址區、考古體驗區等,呈“一心一廊兩帶七區”布局。
炭河里遺址是我國南方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西周城址,所代表的考古遺存被命名為“炭河里文化”。炭河里遺址對研究商周時期中原文化和周邊文化的關系,中華文明的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炭河里遺址和炭河里文化的發現,填補了湖南商周時期歷史的空白,為研究湖南乃至南方地區商周時期的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社會組織結構及社會形態,族群遷徙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它不僅在湖南文明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且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 李向 喻曉輝 )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