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便利的邵東城區。
邵東興工旺商重要載體、市場轉型升級龍頭項目之一——邵東國際商貿城。
2023年4月6日至8日,以“邵東小五金、舞動大產業”為主題的邵東第七屆五金機電博覽會舉行。
首屆湖南(廉橋)中醫藥產業博覽會現場人氣火爆、氣氛熱烈。
邵東打火機龍頭企業——湖南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打火機生產線。
邵東市政務服務中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12月4日,邵東市開展“企業家接待日”活動。該市打火機、箱包、中藥材行業協會和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等諸多業界專家和企業代表,結合產業現狀,圍繞企業用地、人才引進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邵東市委書記周玉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別就企業家反映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現場答復,要求相關職能部門限時整改到位,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難題。這是邵東市持續為企業排憂解難、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生動寫照。
政策護航 引賢聚能
科學謀劃,合理布局。今年3月,《邵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完成并予以公示。該方案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新產業增強發展動力,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要素,形成“一核三極三軸”的全域城鎮空間布局,并通過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和分工合理的推進實施機制,強化與周邊縣(市、區)在產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打造共建共享發展脊梁。
政策支撐,發展護航。邵東市出臺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發展實體經濟的意見》,含18類31項獎勵和支持政策,并先后出臺《關于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加快推進邵東湘商產業園區標準化廠房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涵蓋工業用地、集聚發展、融資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全方位創新型政策支撐體系,著力推動傳統行業改造、重點領域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切實提高實體經濟整體發展水平。
對外開放,擴大影響。邵東是湖南十大出口基地、三大加工貿易基地之一,也是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縣。近年來,該市通過建立重點外貿企業“白名單”制度,助力外貿企業穩訂單、拓市場、提信心,先后舉辦了首屆湖南·東盟投資貿易洽談會、第六屆全球邵商大會邵東專場活動、七屆五金機電博覽會和中醫藥產業博覽會等產業發展會議,推動邵東產業對外貿易創新發展。該市先后獲批中國·湖南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聯動區。2022年,邵東市和邵東經濟開發區雙雙被評為“湖南省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先進單位”。
引賢聚能,共話發展。近年來,邵東市發出“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號召,迅速出臺了“支持鄉賢建家鄉政策清單45條”“邵東人才行動計劃”等系列支持政策,鼓勵邵商回鄉投資興業。該市共有2.6萬余人返鄉創業,投身于箱包、智能制造、中藥材等行業,創辦各類經營主體2.5萬余家。
科技創新 激活動力
“邵東制造”向“邵東智造”的轉變,讓科技創新成為激活發展潛能的主要動力源。
科研賦能,促進產業升級。為滿足傳統產業升級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邵東市2017年率先在中西部地區縣級層面建立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開展企業引進與孵化、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產學研合作等服務。目前,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已形成技術方案50余套,申請國家專利400余項,研制出打火機、五金套件、皮具箱包等一批全自動化示范生產線,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升級,236家企業實現“機器換人”。
平臺鏈接,打通轉型路徑。邵東市深入實施科技強市戰略,推進科技創新賦能行動,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推動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向省級、國家級攀升。同時,大力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1030家企業深度“上云”,105家企業“上平臺”,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25億元,福全堂中藥飲片、五陽塑膠、陽光箱包等18家龍頭企業被認定為湖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攻堅克難,突破核心技術。邵東市聚焦本土13條重點產業鏈,率先實施“揭榜掛帥”制度,引進科研人才團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該市公布了首批4個“揭榜掛帥”項目,立項金額達2200萬元。項目涵蓋打火機、五金、箱包、中藥材等重點產業領域,引進中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科研人才47人,推動企業投入研發資金近1億元,為本地企業轉型升級打通發展“堵點”。
健全機制 優化環境
邵東市堅持以“營商環境提升年”為抓手,著力營造簡政放權、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讓企業和群眾“身在邵東、辦事暢通”。
簡化業務開辦程序。邵東市全力推廣企業登記電子化,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和成本。該市實行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實現企業“零成本”開辦;搭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的“四梁八柱”構架,其中“五減”(減事項、減時限、減環節、減材料、減次數)工作被邵陽市作為典型經驗推廣;啟動工程項目報建專區,多窗口合一集中辦理工程項目報建,實現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辦理”。
筑牢政務服務意識。邵東市通過踐行“三不”(企業辦事不跑路、兌現政策不打折、重大問題解決不過夜)服務,傾力打造“身在邵東、辦事暢通”的政務服務品牌。該市成立創新辦,為企業落地、政策兌現提供“一條龍”服務。截至10月,邵東市新設經營主體總量11001戶,其中企業2733戶,企業開辦網辦率達99%;為企業免費刻制公章1589套,對新辦納稅人全面實行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全面實現了企業“零成本”開辦。
打造便企利民平臺。該市開設“一件事一次辦”通道,通過“幫代辦”“上門辦”為群眾提供便利化服務,實現更多事項“網上辦、就近辦、上門辦、免申辦”。今年1月至10月,落實“幫代辦”上門為企業和項目服務90余次,兌現惠企便民政策16項,幫辦代辦事項100余件。同時,梳理“跨省通辦”高頻政務服務事項136項,與多省多地區簽訂“跨省通辦”“跨域通辦”協議,“跨域通辦”落地實施事項81項。
助力企業紓困解難。邵東市出臺了穩經濟大盤15條措施,建立企業“白名單”制度,落實企業扶持獎勵資金10.5億元,連續3年舉辦政銀企對接會,幫助企業融資190余億元。今年1月至6月,新增貸款50.51億元,擔保公司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17%,累計減免企業擔保費用570萬元。
人才集聚 賦能產業
邵東市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圍繞產業鏈構建人才鏈,以人才鏈賦能產業鏈,提升產才融合效能,推動邵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搭建干事創業大舞臺。該市針對重點產業的實際情況,問企所需,摸清產業人才需求,提供人才政策靶向服務。一方面,采取“3+1”“2+1”等教學實踐模式,與邵陽學院、湖南工程學院聯合培養創新、技術型人才1400余名;另一方面,依托當地142個研發機構,柔性引進各類“高精尖”人才83名,其中,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18所高校70個博士人才形成合作機制,對接企業形成32個“一企業一博士”等產學研項目。
激發人才成長強活力。該市設立事業單位人才周轉編制管理專戶,為“高精尖”及急需緊缺人才提供編制保障。同時,鼓勵用人單位對高層次人才優先使用人才專戶編制,縮短進人“時間差”,防止人才流失。該市還出臺《關于推進干部能上能下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意見》,加大對先進典型的宣傳表彰力度,激發人才發展活力。此外,該市組織各行各業新生代優秀企業家開展“青馬工程”培訓,著力培養造就一批有國際視野、有發展智慧、有社會擔當的領軍型、標桿型企業家。
鍛造人才發展優生態。邵東市從住房、生活、子女就學、就醫、交通五個方面持續為企業引進的人才提供便利。該市政務服務中心設有人才服務窗口,為高層次人才配備服務專員,進行不定時走訪慰問。該市定期組織專家體檢,開通就醫“綠色通道”,提供優先診療、健康管理和咨詢服務。此外,實施租房購房補貼政策,配備企業人才公寓,解決高層次人才子女就學問題。(文/易鑫 鄧朝霞 趙宇峰 圖/申興剛 劉海)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