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國家文物局、最高人民法院聯合發布了15件依法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典型案例。案例覆蓋了全國各經濟區域,涉及文物類型多樣,相關責任主體多元,權利義務內涵豐富,打擊成果顯著,司法保障有力,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法治化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表示,這15件典型案例涵蓋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案件類型。突出依法懲治各類文物犯罪,對于被告人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犯罪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堅決重拳出擊、形成震懾;對于存在上、下游犯罪情形的,堅持“全鏈條、全要素”標準,依法打擊盜掘(盜竊)、銷贓、倒賣等各環節犯罪行為。對于實施妨害文物管理違法犯罪行為,造成自然遺跡、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損害的,堅持全面追責原則。
如案例五,被告人盜掘紅山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且倒賣文物、搶劫文物,形成專業犯罪團伙,實行“一條龍”作業,涉案文物等級高、數量大,非法獲利巨大,人民法院堅持依法重拳出擊,徹底斬斷文物犯罪鏈條。案例八,被告人盜掘唐代吐蕃墓葬,嚴重損毀古墓葬本體結構及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依法嚴懲犯罪的同時,貫徹損害擔責、全面賠償原則,全面追究各被告人的責任,并判明將在案文物全部移交文物行政部門。案例九,被告不聽勸阻,執意在兼具世界自然遺產地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雙重屬性的“梵凈山金頂摩崖”石壁刻劃“留名”,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人民法院落實以生態環境修復為中心的損害救濟制度,依法認定包括懲罰性賠償在內的民事責任,統籌考慮民事、行政責任的有機銜接,實現了懲戒違法、賠償損失與修復環境的協調統一。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人民法院和文物行政部門加強協作,懲治文物犯罪案件1.1萬件,追繳涉案文物17萬件,一大批案件和違法犯罪分子得到司法審判,如案例五遼寧朝陽特大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主犯姚某被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此外,還有四川眉山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主犯王某、梁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河南安陽盜掘殷墟古文化遺址案,主犯宋某、王某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6個月和有期徒刑14年。
此外,雙方還聯合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2019年8月,國家文物局和相關部門密切合作,首次在“1970年公約”框架下從日本追回被盜的8件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此次發布的案例十一“章公祖師像”案的審理、宣判及相關工作備受海內外關注,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和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先后作出一審和二審判決并生效,有力地聲張了正義,受到包括文博界在內的全社會高度關注和廣泛贊許。此案是我國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第一案”,開啟了通過民事訴訟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徑,具有開創性的示范意義。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文物和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加強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與國家文物局簽署了《關于加強司法文物保護利用、強化文物司法保護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了一系列重點工作,合作方式不斷創新,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在文物司法保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時,涉案文物鑒定,是案件偵辦和司法審判的重要依據,是打擊文物犯罪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文物局、公安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涉案文物鑒定評估管理辦法》,規范涉案文物鑒定機構、人員、程序和工作紀律。2020年以來,國家文物局批準設立的62家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機構共鑒定涉案物品89萬余件(套),為打擊文物犯罪提供有力專業支撐。202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于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打擊文物犯罪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法律適用問題,更好指導辦案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在中華司法研究會設立文物司法研究分會及其專家委員會,春節前,文物司法研究分會正式掛牌,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建設,進一步促進司法研究與文物保護深度融合,更好構建中國特色文物司法保護體系。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