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碧波蕩漾,天空白云朵朵,紅嘴鷗振翅翩飛……“高原明珠”滇池正以生態和諧、生機盎然、鄉愁永駐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昆明市民感嘆道:滇池的水越來越清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近年來,昆明在堅決全面徹底抓好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的基礎上,綜合采取“控源截污、精準防控、科學補水、生態增綠”等措施,推動滇池全湖水質從劣Ⅴ類好轉為穩定保持Ⅳ類;2023年1月至11月,滇池全湖水質繼續保持Ⅳ類。
目前,昆明在城市發展中統籌考慮滇池保護這一核心因素,進一步處理好滇池保護和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關系,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產業和城市新增人口向滇池流域下游布局,讓“人、城、湖、產”的關系更加和諧。
全力整改 城水和諧
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連。“高原明珠”滇池古名“滇南澤”,湖面面積309平方公里,分為草海和外海兩部分。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通報了“云南昆明晉寧長腰山過度開發嚴重影響滇池生態系統完整性”典型案例,指出昆明圍繞滇池“環湖造城”“貼線開發”現象突出。
為全面徹底完成問題整改,昆明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堅持“凡違必拆”與“應拆盡拆”并重,對違法違規項目一律進行拆除,并對經過審批、合規合法,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滇池保護的項目應拆盡拆,堅決全面徹底抓好滇池沿岸違規違建問題整改。據介紹,經過兩年來的努力,昆明累計拆除違規違建建(構)筑物111.9萬平方米,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減少建設用地17250畝、建筑面積639萬平方米,滇池一、二、三級保護區內增加綠地面積約192萬平方米,從根本上扭轉了滇池沿岸過度開發問題。
記者在滇池沿岸走訪了解到,多個問題已完成整改。在長腰山片區,面湖山坡上,大片別墅不見蹤影,滇池一、二級保護區內違建別墅及其他違規建筑已拆除,種植的云南松、香樟、南天竹等喬灌木錯落有致,與湖光山色融為一體。
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讓昆明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昆明是春城,綠色是昆明的底色,綠色發展理應是昆明必須堅守的發展之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劉洪建說,拆除違規建筑只是第一步,關鍵的還是要轉變發展理念和思想觀念。
滇池流域面積2920平方公里,以約占昆明市14%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市約67%的人口和77%的經濟總量,正確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滇池保護的關系尤為重要。昆明統籌考慮滇池保護這一核心因素,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產業和城市新增人口向滇池流域下游布局,讓“人、城、湖、產”的關系更加和諧。
據了解,在昆明新一輪“三區三線”劃定中,新增的185平方公里城鎮建設用地中,有118.4平方公里安排在滇池流域外。當前,昆明正在圍繞構建形成以滇池、西山為綠心的環狀大昆明都市區新空間格局的目標,按照高標準規劃建設公園城市,制定實施了公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深入推進城市品質提升“七大行動”,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針對滇池沿岸違規違建中暴露的法規制度約束不強、規劃執行不嚴等問題,昆明完成了滇池沿岸湖濱生態紅線、湖泊生態黃線“兩線”劃定工作,開展“一湖一條例”修訂工作,新制定25項制度,扎緊制度籠子。2023年11月30日,新修訂的《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正式公布,為加強滇池保護提供法律支撐。
現在,每到節假日,滇池周邊的濕地公園里游客絡繹不絕。“以前水污染嚴重時,別說跑步了,開車都避開走。”昆明市民王猛帶著孩子沿滇池綠道跑了一會后,還準備到海洪濕地游玩。
從“人進湖退”到“湖進人退”,滇池保護治理堅持系統規劃、科學治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控源截污、節能減排;堅持生態修復、系統提升;堅持社會共治、綜合管理。“走過彎路,更認清了下一步方向。”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保護滇池已成共識。
劉洪建說,我們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記“滇池是用來保護的,不是用來開發的”,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想共識。
削減污染 精準防控
滇池位于昆明主城下游,是流域匯水和出水通道,也是城市及農村生產、生活污染物受納體,抓好滇池保護治理關鍵是要從源頭解決污染問題。為此,昆明加快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擺脫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發展方式。
有關負責人說,推動工業全流程綠色發展,通過“退城入園”和技改的方式加快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持續擴大綠色產業規模。目前,昆明的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總部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投資結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針對主城區雨污混流問題及污水溢流影響滇池水質的問題,昆明實施了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動。”昆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已完成新建(改建)排水管網約164.46公里,完成庭院小區雨污分流改造5282個,完成262個城中村、997個老舊小區排水管網改造,完成雨污混接、錯接點改造4333個,今年底可基本完成主城區二環路以內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目前,滇池流域共建成28座城鎮水質凈化廠,設計處理規模達236萬立方米/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滇池流域內的809個自然村已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逾90%。同時,昆明還建成運行6座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達7680噸/日,滇池流域城市及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100%。
農業面源污染一直是滇池的一個重要污染源。昆明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昆明調整環湖路臨湖一側花卉蔬菜等“大水大肥”農作物1.09萬畝,正在穩步推進滇池流域6000畝測土配方施肥示范項目、7000畝有機肥替代示范項目,切實削減農業面源污染負荷。
為進一步提高滇池保護治理措施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昆明對滇池沿岸主要入湖污染物來源進行深入分析,找準癥結、對癥下藥。比如滇池河道、截污管網等旱季“藏污納垢”、汛期“零存整取”的問題,昆明堅持每年組織開展清河、清管、清池“三清”行動。今年以來,共完成河道、溝渠清淤13.43萬立方米,清掏管道874公里、清除淤積物3.5萬立方米,有效降低入湖污染負荷。
此外,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是壓實滇池保護治理責任的一個有效措施。據了解,昆明全面建立了“四級河長五級治理”體系,明確各級河長812名,編制35條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并把66條直接入滇池溝渠納入河長制管理,著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河湖。同時,昆明還創新實施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完善責任轄區交界斷面水質水量監測系統,由上游向下游繳納水質超標生態補償金,累計收繳生態補償金21.7億元,專項用于河道綜合治理。
富營養化湖泊藍藻水華治理是難題。滇池水溫適宜藻類生長,一旦遇到干旱、高溫的季節,就易暴發藍藻水華。昆明持續完善藍藻水華巡查、監測、預警體系,按照“除藻控藻、消減內源、回補清水”三位一體、藻水同治的原則,采取“調水、撈藻、控藻、除藻、沖藻、拖藻”6項防控處置措施,精準做好防控處置應對工作。
補水增綠 鄉愁永駐
昆明城區地勢北高南低,滇池四面環山,汛期時,山區來水穿城而過,既加大主城區防洪排澇壓力,又增加滇池污染負荷。昆明堅持系統思維,在水資源循環利用、生態補水上出實招,實現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
據了解,昆明先后實施了18項面山防洪滯蓄工程,設計滯蓄能力43萬立方米;建成并投入運行雨污調蓄池106座,單次調蓄能力達235萬立方米,最大限度及時收集初期雨水。專家認為,這不僅減輕了主城區防洪壓力、緩解了城市內澇,也為城市生態用水、景觀用水、消防用水及滇池生態補水提供了新的來源和補充。
昆明還積極開辟“第二水源”,把提標后的水質凈化廠尾水作為滇池補水水源。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昆明已完成15座水質凈化廠的尾水提標改造工作,提標規模達到126.5萬立方米/日,全部用于滇池生態補水。
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宜濕則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昆明建設以濕地為主的環滇池生態帶6.29萬畝,其中濕地52個3.89萬畝,形成了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植被覆蓋率達81%的湖濱閉合生態帶。目前,滇池魚類恢復至26種,水生植物從2010年的238種增至303種,鳥類從2012年的96種增至175種。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滇池金線鲃等土著魚類重現滇池,瀕臨滅絕的珍稀鳥類彩鹮出現在滇池之濱,滇池保護治理的生態效益得到極大提升。
近期,春城的“老朋友”紅嘴鷗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等地陸續長途跋涉到訪滇池。每到冬季,在滇池海埂大壩、翠湖公園等地,紅嘴鷗成群結隊在空中翱翔,人鷗和諧已成為一道靚麗風景。從近幾年統計數據看,來昆明越冬的紅嘴鷗每年在4萬只左右。
“環湖生態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長廊”。23公里長的滇池綠道環草海段已向市民開放,成為市民跑步、騎行、散步的新晉“打卡點”。據了解,規劃長度137公里的環滇池綠道全面建成后,將串聯起大觀公園、海埂大壩、海埂公園和濕地等沿湖景點,宛如一條“翡翠項鏈”。
滇池煙波浩渺,西山郁郁蔥蔥。迎著湖風,聽著濤聲,佇望斜陽漸漸落下,霞光染紅湖面;閃著亮光的石板路,夯土黃色的仿古民居,歷史和文化的韻味撲面而來……只有70多戶人家的小漁村是滇池沿岸美麗鄉村之一,現已實現“文旅融合”轉型,成為網紅打卡點。
小漁村只是滇池沿岸眾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村落的代表。走進位于滇池環湖東路的杜曲村,原本老舊的土坯墻上,一幅幅接地氣的“滇池鄉居圖”,讓市民和游客眼前一亮;大漁街道的海晏村不僅有網紅沙灘、絕美落日,還有特色民居“七十二道門”、一顆印式傳統建筑等,已成為旅行打卡地……
昆明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滇池要保護,就要走改造沿岸村莊,擴展綠色業態,讓群眾吃上“生態飯”,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昆明按照點上打造、串珠成鏈的思路,梳理了滇池沿岸的183個村莊,對46個重點村按照“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進行改造提升,對其余137個村莊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全面建成綠美鄉村。目前,46個重點村中已有多個投入運營,帶動群眾創收。
保護治理滇池,還要堅持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昆明實施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低端大棚被拆除,建綠色高效的大棚。福安村位于滇池東南岸,在滇池沿岸美麗鄉村建設中煥發生機。“福安村取‘居之安、平為福’之意。”75歲的申品功老人說,滇池變好了,村子美了、村民富了,我們的生活真的幸福了。
“保護治理滇池不僅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還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劉洪建說,昆明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推進滇池沿岸綠色發展,著力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統籌推進生態保護、美麗鄉村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等工作,努力讓“四圍香稻、萬頃晴沙”等美景在滇池沿岸立體再現,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更加自覺地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記者王長山 趙珮然)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