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承接 協同創新
廊坊全域協同構建與京津優勢互補產業
本報訊(記者 楊雅淇)近日,位于河北三河燕郊高新區的聯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一片忙碌。智能搬運機器人往來穿梭,操作臺上工作人員正熟練地將內存條、cpu、硬盤等零件按順序加裝到服務器機箱內,僅十幾分鐘,一臺服務器在流水線上裝配完成。
這是首家落地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的北京企業。“把制造基地放在這里,起步相對容易,未來發展空間也大。”公司董事長楊政和介紹,作為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隨著業務快速發展,公司需要選址擴建新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緊鄰北京通州的燕郊成為首選。
作為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產業加速基地設立在廊坊燕郊。“這里既是中試平臺,也是產業加速基地。”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產業運營經理任睿杰說,對燕郊來說,借助北京優勢科技資源促進原創技術在本地轉化,以此吸引高科技企業落地,能為本地培育更多產業、培養更多人才。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廊坊充分發揮緊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強化全域協同理念,把產業協同發展作為重要著力點,主動融入快速發展,加強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聚焦京津“擺不下、離不開、走不遠”的產業,精準定位、錯位承接,積極構建與京津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條,促進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推動形成跨區域有序承接、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十年前,曾經坐落于北京市朝陽區西直河地區的石材市場,整體搬遷至香河縣安平鎮。經過幾年快速發展,香河石材城名聲大振,被稱作“華北最大石材城”,目前承接北京外遷石材企業800多家,年納稅額7000萬元,從業人員3萬多人,石材產品主要銷往京津冀市場。
步入石材城的宏星·家石材體驗館,各種石材加工產品讓人目不暇接。“體驗館以家裝為主,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沉浸式體驗,去除中間環節,不僅能減少成本,還能讓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宏星別墅家裝石材公司總經理黃曉軍說,公司2016年從北京搬遷到香河縣,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不僅如此,固安縣承接了北京的服裝產業,永清縣承接了北京外遷圖書企業,國藥集團、華芯·無限航空航材保障中心等一批臨空指向性強、航空關聯度高的優質項目在臨空經濟區(廊坊)加快建設,圓通、韻達、申通、京東等多家快遞企業紛紛布局廊坊……疏解的產業,通過機制創新,在廊坊漸成聲勢,不斷激發經濟增長新活力。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廊坊著力將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圍繞在京高校、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央企總部等六類疏解對象,對接各部委,對接央企、京企和知名民企。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市引進京津疏解轉移基本單位9110家。
為全面打通京津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全鏈條”,廊坊從“打造三大協同創新功能區、強化開發區創新增長極作用、建設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基地”三個層面著手,吸引京津創新資源向廊坊集聚,加快形成“京津研發、廊坊轉化”的創新協作新模式,推進京津創新資源共建共享共用。
2023年,廊坊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轉移轉化的若干措施》,出臺包括加大京津高層次人才引進支持力度、夯實京津科技成果轉化承接載體、暢通京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完善京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式、健全激勵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等具體措施。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組建企業科技特派團和產業科技特派團70余個,轉化科技成果和攻克核心技術180余項。
截至目前,廊坊圍繞主導產業需求,與京津合作共建創新平臺107家。以企業“拎包入住”、產業加速聚集為目標,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項目孵化育成體系,全市建設省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45家,累計入駐企業和團隊1000余家。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總額328.4億元,其中,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占三分之一,同比增長141.6%。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