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壯大卓越工程人才隊伍。”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認為,工程人才與工學人才趨同化培養現象仍較為普遍,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依然突出,對標卓越的能力素養要求尚有不小距離。他提出建議,加強卓越工程人才培養。
通過深入調研,楊賢金認為,目前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存在產學合作缺少穩定持續的長效機制、行業企業參與熱情不高、高校教師實踐指導能力不足等問題。
因為當前政府層面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和稅收財政政策支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導致產教融合缺乏穩定載體。楊賢金發現,盡管不少高校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在實習實訓、聯合培養、兼職授課、雙導師指導、成果認定和知識產權劃分等方面,與產業界仍然存在淺表性、短期性、不穩定性等合作問題,尚未形成成熟的可資借鑒的產教融合機制。
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一旦缺少行業企業的參與,就脫離了實際需求,偏離了目標方向,容易造成服務行業企業需求、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不足。可在實踐中,存在激勵不到位等現實原因,造成不少行業企業專家深度參與工程人才培養的規模不大、熱情不高、效果不理想。
高校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主要實施者,其工程實踐能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現在,多數高校的導師評聘中對企業從業經歷沒有引導性要求。”楊賢金說,因為對高校導師到企業頂崗掛職等制度機制并不健全,使得大家到業界交流任職的動力不足。同時,很多高校現行的評價機制對工程實踐成果認可程度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導師投身工程實踐的熱情。
針對這些問題,楊賢金提出加強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建議,建議教育主管部門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提供激勵性的政策和資源支持,鼓勵高校開展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機制改革和特區試點,并通過科學的引導和閉環的監管確保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
國有資產和國家稅務部門也應該出臺相應政策,引導和鼓勵行業企業加大對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讓企業在積極響應教育強國建設的進程中得到政策紅利、技術紅利及人才紅利。
與此同時,人社部門加快建立“旋轉門”機制,改革評價方式,推動高校和行業企業間的人才流動,支持優秀的行業企業工程精英與高校導師兼聘兼用,加快提升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校企導師隊伍質量。
“行業企業也應協同高校打造高質量的工程人才實習實踐基地和平臺。”楊賢金說,共同促進卓越工程人才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用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