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成都東部新區絳溪河生態綠廊的2024年成都世園會主會場建設迎來突破性成果,園區核心場館全面完工。“芙蓉闕”花開盛世,“散花樓”夢回盛唐,“神鳥銜花”蓄勢待飛,“三環交織”盡顯成都煙火氣……各大場館一一亮相。
世園門戶:
流暢飄逸的芙蓉漢闕
走進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主會場的門戶——綜合服務館。位于主會場1號出入口,綜合服務館總建筑面積約5594.94平方米,建筑高度13.9米,分為東西兩棟場館。其中東側場館為游客到達主會場園區的第一站,西側場館為游客離開園區前的最后一站。
流暢的曲線,飄逸的花瓣……遠遠望去,綜合服務館宛如盛開的芙蓉花喜迎八方來客。它的設計理念,源于端莊古樸的“蜀漢闕”,又融合了芙蓉花造型,營造出“幽闕凌云萬木稠,蜀川一覽盡西州”的場景氛圍。
“在東西兩個場館之間,我們打造了3個輕盈的‘傘型’結構,保證了‘芙蓉闕’的完美呈現。”項目施工方負責人介紹,該“傘型”結構最高高度約17米,在垂直方向由內往外擴,水平方向由外向內逐漸降低,整個建筑呈現內凹造型。
屋面出檐、翼角起翹、平座斗拱、建筑臺基……位于主會場中心區域的散花樓,處處彰顯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底蘊和盛唐時期的樓閣風貌。據悉,整個散花樓總建筑面積7750平方米,建筑高度46.4米,包括地上5層(含悶頂層)、地下1層,是主會場內的最高建筑,也是園區的地標性建筑。
“散花樓主體結構為鋼結構,整體用鋼量超過2000噸,建設過程中,最大的難點便是如何充分還原‘屋面出檐、翼角起翹’的唐代樓閣風貌。”為此,項目采用了Tekla模型建模下料,現場施工中采用全站儀對椽子逐點位放線,確保了精確吊裝。在此基礎上,樓閣所有的梁、柱、斗拱等造型構件均采用了外包金屬鋁板,屋面采用了鋁鎂錳合金瓦,在保證美觀的同時,具有綠色節能的優點。
摩訶湖畔:
銜花祈福的“古蜀神鳥”
摩訶湖畔,園區主展館如古蜀神鳥銜花待飛。走進場館,客似云來、坐閑望宇、婆娑流翠、文杏秋拾、細雨留客、清水浣花、摩訶映月、絳溪攬勝、春雨尋蹤、神鳥銜花等10個“打卡景觀景點”也已基本呈現。
據悉,主展館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屋面最大高度16.8米。其設計融云山、騰龍、蜀錦、三星堆禮器等多重意象于一體,以三星堆神鳥圖案為原型,呈現出神鳥飛至摩訶湖畔、銜花祈福的意象。
三環交織:
蜀風蜀韻的天府人居
聽川劇評書、擺龍門陣、觀荷塘月色……天府人居館是園區內最具成都特色的情景空間。相互交織的三色圓環,將成都的“院壩”人居哲學和公園城市理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天府人居館的造型是三個相互交織的圓環,主體為混凝土結構,總建筑面積10778.52平方米。
深藏蓄力:
破土而出的“未來之城”
在主會場的最深處,還藏著一座“未來之城”。作為會時的國際展園,植物館以“深藏蓄力·破土而生”為理念,呼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三個白色的半球形建筑,充分展現了空間的生態性、科技性、未來性與詩意。
植物館包括園藝館、餐廳和植物園三部分,最高建筑高度約19.5米。“其結構形式為多曲面鋼結構,屋面高低不一,具有一定的傾斜性。”據胡文潔介紹,該結構的主要難點在于二次鋼結構弧度大、精度要求高、薄板焊接變形大,外立面采用的是ETFE膜結構,不能90度折疊,在拼接過程中,對精度和工藝要求極高。
為此,中建八局項目團隊首先針對鋼結構進行了多次測量并制作了3D加工模型,確保鋼構加工弧度的精確。針對膜結構,則采用前期BIM技術與后期3D掃描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保證了安裝的精確與美觀。
據悉,隨著核心場館建設的全面完成,3月下旬,成都世園會將啟動全要素壓力測試,屆時,主會場將開啟園區試運營。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