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省人民政府消息,為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山東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為在黨的百年奮斗偉大實踐中繼往開來,統一思想行動,抓住時代機遇,展現更大作為。
實施產城融合行動
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加快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深耕細作“十強”產業,做強7個國家級和25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5年,新增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達到200個左右。開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每年梳理一批制造業領域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對符合條件的加大金融信貸力度。加快推進重大石化項目建設,打造世界級高端石化基地。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億千瓦。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建筑業。實施生產性服務業百企升級引領三年行動,深化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等平臺經濟品牌企業。在健康、養老、育幼、家政等領域開展標準化試點,培樹100家左右誠信家政星級企業。推進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提升服務業就業吸納能力,到2025年,培育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20個。深入開展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做好建筑業綜合實力強市強縣強企示范創建,著力培育龍頭骨干企業,科學布局10個以上新型建筑工業化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千億級建筑業企業集團突破4家,超500億級12家,超100億級45家。發展總部經濟,強化省市統籌、企業帶動、校企聯合,聚焦金融支持、產業支撐、政策賦能,推動大型優質建筑業企業在魯投資,帶動山東企業發展。
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到2025年,建設1個國家實驗室、3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0個省實驗室、300個省重點實驗室。加快構建“2+N”人才集聚雁陣格局,推動教育、科技、產業、人才在人才集聚平臺和人才集聚節點城市一體布局,提升區域整體人才競爭力。推廣使用高層次人才服務碼,打造宜居宜業的人才發展環境。加快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到2025年基本實現“縣縣雙高速”,在建及營運里程達到10000公里。持續實施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行動,統籌推進港產城三者空間優化、功能集成、鏈式耦合,到2025年,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達到380個。
實施城鎮能級提升行動
轉變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加快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推動濟南市、青島市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適時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實施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完善濟青聯動發展機制,打造錯位互補發展的雙引擎。對城鎮化率低于60%的4個市,一市一策制定提升方案,強化產業、設施、項目等支持。到2025年,4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以上。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開展小城鎮提升行動。充分挖掘縣城就地就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潛力,分類引導縣城發展,一縣一策科學制定建設方案。支持10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縣城城鎮化建設試點縣(市)先行先試,探索差異化、特色化、多元化發展路徑模式。圍繞產業培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等設施提質增效,強化項目載體作用,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強化鎮村設施連接,引導村(居)向縣城、小城鎮周邊集聚。開展鎮域集成改革試點,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落實建設用地畝均投資200萬元、稅收10萬元以上等標準要求,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建設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支持濟南、青島、煙臺、濰坊4個國家低碳城市試點。以低碳工作基礎好、轉型發展潛力較大的縣(市、區)、園區和社區等為突破口,開展近零碳示范創建。到2025年,全省新增綠色建筑2億平方米以上,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100%。全面推進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到2025年年底80%以上的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建成節約型機關。互聯互通,向下賦能縣級智慧化管理和服務應用。推動公用設施智能化升級,到2025年,基本實現城市交通路網、城區管網、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的NB-IoT網絡深度覆蓋。布局高效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培育5個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和15個以上技術轉化平臺。
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
擴大城鎮就業規模,擴大教育資源供給。堅持轉移就業、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并重,持續開展“春暖農民工”“春風行動”等活動,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滾動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對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合理統籌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
消除年齡、性別等不合理就業限制和歧視,不得以年齡為由“一刀切”清退大齡農民工。以新生代農民工、大齡低技能農民工、脫貧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等為重點,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力爭每年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0萬人次以上。落實“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
提供更高水平住房保障。
通過實物配租和發放補貼等方式,不斷提升城鎮戶籍住房收入雙困家庭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水平;鼓勵新市民、青年人較為集中的企業、產業園區等加大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力度;支持濟南、青島等特大城市規劃發展面向工薪階層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推動用人單位依法為穩定就業農民工繳存住房公積金,鼓勵靈活就業的農民工自愿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符合規定條件的進城農民可享受購房補貼、契稅補貼、規費減免、信貸支持等優惠政策。深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期間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90萬戶,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提高到40平方米。
實施城鄉融合行動
激勵引導城市人才入鄉,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城市醫療衛生、教育、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每年選派2000名左右城市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繼續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完善人才下鄉激勵機制,到2025年,基本打通符合條件的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渠道。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建設農產品研發總部、精深加工基地和中央廚房,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訂單農業、農村電商,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強化實施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城鎮化用地保障。堅持黨對城鎮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具體辦法或措施,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書;加快制定城鎮化領域相關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規范和引導作用。各市、縣(市、區)切實肩負起新型城鎮化建設主體責任,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結合實際抓好落實。對城鎮化重點項目,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化土地利用計劃分配,分級分類保障項目用地。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
加強城鎮化財政金融支持,強化城鎮化項目支撐。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增加對吸納外來人口較多地區的轉移支付。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各類金融工商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產品用于縣城城鎮化項目建設。加強政銀企對接,鼓勵引導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支持城鎮化項目建設。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