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匯湖南路街道東湖片區內,有條弄堂,又名“紀家花園”,建造于1927年前后。以前經過時,看上去雜亂無序,沒有好印象。新近再去一看,發現了兩個“新”——
一個是弄堂面貌一新,每個“門牌”里都有一個獨具風格的公共小花園;另一個是居民面貌一新,說起樓道上下、弄里弄外的公共事務,居民都看作“自己的事”,無論大小,都會問一問、聊一聊、說說自己的想法。
如果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實現城與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亟待積極破解的重要課題的話。那么,把創新貫穿城市更新的始終,必是核心所在、精髓所系。
尤其是針對一個小區、一條弄堂等局部地段,則更須“摸清實情豎‘耳子’”“錦上添花搭‘梯子’”“營造環境鋪‘臺子’”,從而在雙向賦能中把工作做細做深做扎實。
與做其他為民工程一樣,城市更新必須有的放矢。畢竟,城市更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市民服務。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須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居民,加強調查研究工作。
事實上,只有貼近居民的心思和需要,才能避免出現浮皮潦草應付式、走不遠的做法。
紀家花園的更新進程,從一起步即把治理創新“挺在前面”。
他們既堅持需求摸排,公開聽證集聚民意,又做到在民主協商中,達成“我的圍墻我做主、我的花園我設計”這一自治理念與共識,讓居民共同為社區花園出謀劃策,從而把一度堆物多、環境亂的“花園里弄”真正變回了“花園”。
工程項目總有竣工、驗收、結項的時候,但小區完成更新,并不意味著改造就此止步。不管是從小區改造的特點和規律上說,還是從不斷滿足居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來講,城市更新只有進行時而沒有休止符。
這也意味著,當更新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后,還必須堅持“創新”導向,完善并健全“創新”機制,進而在“借梯登高”中更進一步。
紀家花園面貌一新后,陜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斌有了一個新發現:對于弄堂里的公共事務,居民主動提出議題的多了,由居民主動要求召集的議事會多了。湖南路街道因勢利導,組建社區建議人隊伍,暢通建議征集渠道,將社區居民的好想法、好建議研究落地,從而把居民的“需求清單”“問題清單”變成了“成效清單”,小區更新再上新臺階。
城市更新哪怕對于一個小區、一條弄堂而言,面對的不只有房屋、道路、溝渠等硬件工程。其中還有著許多可以進行創意性發掘的軟件建設改造空間。只要把握居民們不滿足于項目完工后的“靜態美”,想用自己的小創意、小細節自發推動“動態美”的心理,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氛圍,鋪設有利于激發居民才干的“舞臺”,就必能讓“更新”變為“常新”。
而今,在紀家花園這個小小弄堂里,更新項目已開始形成一個個系列:打造“精品花園”,開展賦能培訓,組織兒童體驗活動,定期推出“洋房花園”市集。正在醞釀、設計的項目就更多了:弄堂攝影展、弄堂戲劇“民”星展演、弄堂園藝“博覽會”……
居民們聚在一起,只要想象力一碰撞,就可以想得很遠很遠。這些后續的更新項目,都在“洋房花園自治聯盟”這個治理創新平臺上推進。“小區更新”進一步提升為“小區常新”,已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城市更新需要力度,更要有溫度,要促成“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從這一愿景出發,上海既要加強頂層設計,學會從大處著眼,整體推進;又要堅持鼓勵公眾參與決策、管理,實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重視從小處著手、點上突破,通過以點帶面、規模推動,進而讓上海城市更新既彰顯海派特色又煥發生機與活力。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