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毫米,比普通人的大拇指指甲還要窄。
在北京市昌平區中建四局保利未來科技城項目工地里,這是把重達830噸的鋼鐵桁架往空中提升102米過程中,10個吊點要求達到的同步精度。
項目最高建筑150米,是昌平區“第一高樓”。站在地面,仰望百米天際線之上那個高6.5米、寬55米、跨度近50米的鋼鐵桁架,中建四局項目經理初善忠告訴記者,工人們花了5天時間才精準完成提升任務,“在建筑行業內已經算快的了”。
原來,由于二層裙房結構突出,鋼桁架只能分兩次高空焊接,增加了安裝和整體提升的施工難度。經中建四局專家團隊反復論證推演,最終采取“地面散拼,高空二次轉換,整體提升”的施工方案。
“桁架提升,不是簡單地往上抬,這個過程更像是毫米級別的繡花。”初善忠說,為了確保桁架安全、精準合攏,提高提升過程的準確性及各吊點的同步性,項目團用上了“聰明”的數字化建造平臺,通過傳感檢測和計算機控制實現全過程感知、實時監管、動態對比,完成“一次拼裝成型、一次精準轉換、一次提升到位、一次完美合攏”的突破。
三月的北京時不時會刮起一陣大風。項目生產經理畢玉明告訴記者,在超過100米以上的超高空作業最怕大風。遇上五級以上的風,就要停止吊裝、塔吊等作業。“工地實時監測風力,數字化建造平臺能夠依據監測數據做出決策,減少風對桁架提升、焊接等環節的影響。”
“如此重量級、提升百米高度以上的工程,在國內已屬罕見。”畢玉明介紹,這么重的桁架提升常見于廠房施工,但提升高度遠比不了保利未來科技城項目。
在一旁的項目技術總工馬云峰介紹,團隊將在項目的五座大樓間都裝上連接桁架,“總長約400米,總重量預計4000噸,在國內難逢敵手”。未來在這些桁架之上,將建設包含北京首個400米空中跑道、空中花園、藝術展廳等“空中城市”。
“數字化平臺還顯著提高了多家施工單位的溝通效率。”初善忠介紹,保利未來科技城項目是北京首例商業辦公開發與軌道交通一體規劃設計、施工的項目。項目位于北京地鐵17號線之上,地上地下同時施工,涉及大大小小幾十家施工單位。“如果沒有數字化平臺統一協調,提高跨部門協同工作效率,不同施工單位的工作難免要‘打架’,甚至互相影響,拖慢施工進度。”
工地里正在進行粗裝修施工,耳邊傳來陣陣機器的轟鳴聲。提到建筑工地,很多人將其與苦、臟、累劃上等號,而初善忠介紹,工地里已經上崗了智能抹灰、掃平、測量等機器人,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能耗,還從根本上減少了安全風險。
這位“70后”喜歡新事物,有機會就去各地參觀建筑、觀摩新技術。他介紹,經過綜合對比,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才“聘用”了這些“機器人工友”。
“我們的工地不僅‘聰明’,還綠色低碳。”初善忠自豪地說,工地照明電源均來自太陽能。不僅如此,項目還選用環保材料,采用了建筑廢料再利用、再生料回填,雨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空氣源熱水泵等綠色技術,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
“僅太陽能照明一項就節約了80萬度左右的電。”初善忠說。
得益于這些新技術的采用,項目先后獲得智慧工地技術應用AAA項目、第八屆國際BIM大獎賽金獎等多項榮譽。
“萬丈高樓并非簡單的平地而起,背后是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初善忠介紹,中建四局有豐富的超高樓建造經驗,承建的500米以上高樓一座,400米以上的有5座,200米以上的超過70座,創造了多項行業紀錄。
初善忠在建筑工地待了20多年。在他看來,建筑等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能,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建筑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張典標)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