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建筑的靈魂。“旅游建筑文化”課程是一門旨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建筑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思想,深刻理解文化對建筑材料、結構和空間設計等的影響,從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推動現代建筑的創新表達。然而,當前部分高校的“旅游建筑文化”課程仍以教師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學生學習大多停留在建筑知識層面,難以深層體會建筑設計所折射出來的社會風俗、人文環境等,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為改善這一困境,高校必然要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創新課程教學設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而教育生態學的提出為教學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也為“旅游建筑文化”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構建生態型的旅游建筑文化課堂,能夠幫助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更好地理解旅游建筑文化??梢?,探索“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設計的具體路徑是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目標
課程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設計的起點,決定著課程教學的方向、過程及結果。因此,“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設計首先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設計不是主觀臆測,而是在一定現實條件的約束下,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設計,并以正確、規范的形式加以陳述。具體來看,教學目標一要遵循整體性原則,設置三維目標;二要遵循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為中心;三要遵循層次性原則,尊重學生差異;四要遵循動態性原則,及時進行調整;五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則,符合學生實際。此外,教學目標陳述要注意明確、具體,可觀察、可測量。例如,“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目標設計既要包含了解旅游建筑的發展史、社會文化對旅游建筑的影響等知識目標,也要包含通過體會建筑中美的多樣化表達提升審美意識和能力等情感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審美意識和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教師要進一步細化指標設計,如通過建筑中美學元素的發現頻率等對學生的發展水平進行評估。
二、“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課程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要實現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靈活采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生態型“旅游建筑文化”課程構建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合理選擇、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包括社會、自然、生理、心理等多個方面,構建完整的課堂生態系統。例如,教師可以將課程教學拓展到校外,通過研學旅行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為目的,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課堂回歸生活。此外,對于外國旅游建筑文化的學習,教師可以借助動畫還原技術等呈現建筑的設計和建造過程,讓學生深入感受建筑師的設計心境,身臨其境般地體會建筑建造,實現知識與情感態度的統一發展。
三、“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是課程教學設計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歸納小結、布置作業五個環節。在導入新課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圖、文、聲、像有機結合的多媒體播放旅游建筑建造的歷史背景等相關資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新課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考察,讓學生深入社會自然環境中探索旅游建筑中蘊含的奧秘,親身體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鞏固練習方面,教師可以開展討論活動,讓學生描述自己在旅游生活中所見到的印象深刻的建筑,將個人感受與生態保護、社會發展融為一體,增強旅游建筑保護和發展的認知。在歸納小結方面,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成員相互交流、互相評價彼此學習成效,并在小組討論結束后開展教師評價,師生共同歸納學習成果、評價學習成效。在布置作業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跨學科教學方式,如組織學生進行建筑寫生,讓學生以多樣化的形式將建筑形象、周圍環境刻畫下來,在過程中感受旅游建筑中的歷史文化與人文精神。
教學設計是指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要素進行合理安排,形成合理教學方案,其旨在優化教學效果、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設計一方面能夠增強課程的實踐性,滿足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能夠深化教育生態學研究,推動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因此,高校要鼓勵教師敢于創新,勇于實踐,不斷優化“旅游建筑文化”課程生態型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育人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現實環境。
(作者系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崔建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旅游專業生態型教學模式研究”(編號:C-c/2021/03/04);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和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青藍工程”資助項目。)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