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發展史實質上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從大街小巷到高樓大廈,從社會風俗到法律制度,無不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文化已無處不在,深深嵌入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推動人類發展的不竭力量。作為技術、文化的綜合映射,建筑在具備實用功能的同時,扮演了文化傳承角色,蘊含深厚文化內涵。其文化傳承功能不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簡單提取、復制,而是立足現代少數民族建筑設計理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現代建筑設計所需的美學思想,以促進少數民族建筑設計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對少數民族建筑美學的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和諧美。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體現,其起源于春秋時期,深受儒道文化的影響。儒家強調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并認為藝術也需遵循人與社會的和諧;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通過人心和諧來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促使古代社會形成了以“和”為核心的審美取向,并一直影響著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建筑選址與周圍環境、建筑布局與規劃、建筑色彩搭配等均體現著和諧的美學思想。比如貴州侗族村寨的選址首先為依山傍水,與山、水、樹林等自然景觀很好融合,既增強建筑設計視覺美感,也為優美的自然風光增添煙火氣,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設計風格。第二,秩序美。禮制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用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規范。這種規范在現代建筑設計上主要體現為秩序性,既強調建筑面積、結構、裝修、建設用材等方面倫理邏輯,也強調功能串聯方面的整體性。即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采取有規律的形式對點、線、面等各個元素進行合理的組織和排列,形成良好的韻律感和層次感,提升視覺吸引力。第三,意境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建筑、戲劇、音樂、書法等形式多樣的藝術形式,各種藝術除具有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外,還被賦予人的思想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美學意境。而建筑的美學意境主要指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美學原理,運用相似、變形、對比等表現手法對建筑形態進行立體化塑造,實現情與景、意與境的互融互通,將設計者的感情融入建筑藝術表達,并通過生動的建筑藝術形象展示傳遞給大眾,實現意領神會的效果,讓人的情緒情感受到強烈感染,比如貴州苗寨建筑常在外墻上繪制各種色彩鮮艷的圖案、文字,懸掛陶瓷、竹編品等手工飾品,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富有美學感染力。
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對少數民族建筑美學的深刻影響,在現代建筑設計需重視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與應用工作,促進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進而豐富少數民族建筑美學表達,提升現代建筑設計的審美價值,具體可參考以下對策。
首先,提升對傳統文化應用的認知。當前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時代,西方建筑設計理念涌入中國,很多建筑設計呈同質化趨勢,缺乏民族特色。當代建筑設計需重視傳統文化應用,了解音樂、戲劇、建筑、繪畫等藝術的文化內涵,借鑒其技術、工藝、材料等元素,形成具有獨特少數民族特色的設計理念,為豐富民族建筑設計內涵和提升設計效果提供更多保障。
其次,重視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應用。創新是推進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可以提升當代建筑設計的使用性能和藝術審美。少數民族建筑設計應用傳統文化,不能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需對各種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提取與升華,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美學意識等文化精髓,并利用先進的建筑設計技術、手段和材料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既體現現代設計審美,也讓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建筑語言中煥發活力。一方面,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涉獵廣泛,很多領域都有參考和應用的價值。設計師需提升思想覺悟,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建立跨學科思維,綜合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為現代建筑設計儲備豐富的藝術文化知識,積極運用現代化設計語言設計出具有中國風的建筑作品。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建筑作品均具有獨特的設計思想和意圖,設計師在應用傳統文化元素時,需結合具體的設計情境和設計要求,在明確建筑設計內涵的基礎上,針對性選擇傳統文化元素,增強二者的適應性,促使傳統文化在少數民族建筑設計中充分展示魅力,實現有效傳承與創新。
(作者系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朱璐)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