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日益突顯,鄉村經濟振興顯得尤為緊迫。通過引入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可以有效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進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基于此,各地應積極抓住鄉村經濟振興這一新契機,大力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民增收創造多元渠道。
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隨著消費升級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已難以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因此,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成為鄉村經濟振興的必由之路。首先,全面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特色農業。要深入分析鄉村資源稟賦,包括土壤、氣候、水源等自然條件,以及勞動力、交通等經濟條件,確保所選擇的種植農產品與當地資源稟賦相匹配,并緊密關注市場需求,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和購買習慣,確保種植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相契合。為了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還應大力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的農作物品種,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滿足市場需求。要注重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并鼓勵農民參與品牌建設,形成共同的品牌意識和歸屬感,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往往停留在初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較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各地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例如,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和精細化處理,使其具備更高的營養價值和更好的口感;加強產品研發和創新,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同時,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農戶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為了形成緊密的產業鏈,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與農戶的合作。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與農戶簽訂訂單合同,為農戶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價格保障;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服務,幫助農戶提高種植和養殖水平,確保原材料的質量和數量。此外,可以通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加強農戶之間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和話語權。
最后,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產銷對接。傳統的農產品銷售多依賴本地市場和集市,這種銷售模式往往受到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難以取得良好效益。因此,需要積極拓展農產品銷售網絡,打通線上與線下銷售渠道,將農產品銷售至更廣泛的地域。在線下,可以建立農業合作社,在城市中心設立農產品直銷店,將優質的有機蔬菜和水果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既保證產品的新鮮度,也幫助農民增收。同時,與批發市場、大型商超等合作,依托其集散功能和倉儲、物流服務,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降低農產品銷售成本。在線上,鼓勵農民開設農產品網店,利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將自家的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借助直播平臺展示農產品的生長環境、口感特點等,提高農產品的曝光度,吸引大量粉絲購買。
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途徑。加強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可以形成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有機銜接,提升鄉村經濟整體效益。
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各地應根據自身的農業特色和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鄉村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和農家生活,打造一系列富有鄉村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活動。比如,開展農事體驗活動,讓游客親手體驗播種、收割等農事活動,感受鄉村的田園樂趣;舉辦鄉村美食節,讓游客品嘗地道的農家菜肴,感受鄉村的美食文化。同時,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和特色建筑,打造具有鄉村風情的民宿和景點,增強鄉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鄉村旅游體驗,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推動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更多專業化的服務支持,如農業技術咨詢、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等,這些服務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服務業也需要農業的支撐,農業提供的原材料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為此,各地可積極構建“互聯網+農業”模式,建立多個農村電商服務中心,提供線上線下農產品交易服務,以便農民將自家的農產品直接上架銷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收益;建設農村電商服務站、配送中心等設施,提供便捷的快遞服務,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對接。此外,金融服務是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部分地區為支持農業產業和農戶發展,加強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為農戶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融資渠道,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例如,推出針對農戶的“惠農貸”,該產品不僅利率優惠,而且審批流程簡便,滿足了農戶在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推出“農機具貸款”“農村旅游貸款”等特色金融產品,有力支持了當地農業產業升級和鄉村旅游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全球化和信息化大背景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和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其一,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被應用于農業生產,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例如,引進先進的無人機技術,用于農田巡查、病蟲害監測和精準施肥;引進智能化的養殖設備,如智能喂食系統、自動清潔系統和健康監測設備等,實現對養殖環境的精準控制,提高動物的生長速度和健康水平,進而提升養殖效益。其二,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技術不斷進步;同時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例如,各地通過推廣農業生物技術,培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和產量;通過發展智慧農業,實現對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和決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可持續性。
三、加強農民職業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
鄉村經濟振興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的支持與參與。只有切實提高農民專業素養與職業技能,農業產業升級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基于此,各地積極探索構建農民職業培訓體系,建立農民職業培訓機構,開設多樣化培訓課程,以滿足不同農民群體的需求。例如,設立專門的農業技術培訓中心,聘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現場教學和操作指導;與農業技術學院合作,根據地方農業發展實際和農民發展現狀,制定詳細的農民職業培訓計劃,開設包括種植技術、養殖技術、農業機械化、農產品加工與營銷等多方面內容的培訓課程,確保農民真正掌握所學技能。同時,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構建“縣有推廣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定期組織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指導和培訓;鄉鎮服務站則負責將縣級的農業技術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并幫助他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村級服務點則成為農民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交流會等活動,提升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作者王鵬遠系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講師;作者高利雯系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高級實驗師。)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