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經驗,也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標志。隨著中醫藥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力的擴大,如何有效傳承和推廣中醫藥文化,特別是在中醫藥教育領域,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中醫藥院校作為培養中醫藥專業人才的主要場所,其校園建筑設計不僅影響著教學質量和學習環境,更是傳承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規劃設計中醫元素的建筑,有助于中醫藥院校有效傳承與推廣中醫藥文化。具體措施如下。
規劃整體布局,促進中醫藥院校建筑布局與中醫藥文化融合。規劃設計中醫藥院校的建筑布局時,可吸取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和“大醫精誠”等核心理念,如陰陽五行理論、中醫藥的自然觀、天人合一思想等。將這些理念融入校園布局、建筑形態、空間設計中,使中醫藥院校的整體建筑布局展現中醫藥文化主題。例如,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在校區總體規劃中著重凸顯中醫藥文化,遵循“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深挖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天地人和”為主題進行校園建設規劃,建成了“一校一場一園一館”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以“一校”為例,“一校”指整體校園,俯瞰視角下校園呈一個巨大寫意的太極圖案,中軸線與主要建筑之間連線形成“天人合一”的格局,并且學校主要樓宇建筑的頂部呈藍色,代表“天”;中部呈黃色,代表“人”;下部呈灰色,代表“地”,蘊含天地人和的統一思想。此外,院校建筑的布局還充分順應自然地形,利用地形起伏進行有機布局,使整個校園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體現中醫的整體性理念。
設計特色建筑景觀群,展示了中醫藥文化底蘊。在建筑空間設計過程中力爭體現中醫藥文化理念,以空間形象視覺傳達為主要方式,以特色建筑景觀為載體展現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豐富的文化底蘊。建立中醫藥文化典故、中醫歷史名家以及中醫藥品生產等展示區,并在展示區內設置觸摸屏幕、虛擬現實(VR)等多媒體互動設施,展示中醫藥的歷史演變、中醫典故和名家故事等內容;建設中醫藥園,如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在校中建立了中藥植物園,種植中藥植物100余種,園中藥材供師生教學觀摩研習。該中藥植物園生態景觀優美,人文氣息濃郁,既為師生提供了觀察和研究中藥的場景,也有效傳播了中醫藥種植文化;充分整合本校原有的中藥植物標本館、中醫藥品展覽館等項目,同時增加中醫藥校史館、中醫科研成果館等,打造成綜合性的中醫藥文化展館。這類綜合性展館既可以系統展示中醫藥文化,也可用于舉辦中醫藥文化講座、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活動,成為了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
教學空間與文化實踐場所相結合。依據中醫藥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科研、醫療、生活等需要,注重功能整合、聯系緊湊、方便適用,設計一批兼顧建筑功能性與中醫藥文化傳承的建筑空間。然后根據各空間的功能與風格,通過命名和表示的方式為其賦予一定的中醫藥文化內涵。如圖書館可被命名為“藥玄閣”,實驗室和討論區可以著名的中醫藥理論或藥材命名,如“陰陽廳”“五行室”“人參園”等,旨在激發學生對中醫藥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具體例如長春中醫藥大學依托本校學科和專業特色,以中醫藥保健養生文化為核心,設計了“五行宮”(康復保健中心),并分別設計了青色木宮(預防保健文化中心)、赤色火宮(飲食文化中心)、黃色土宮(養生文化中心)、白色金宮(治療文化中心)、黑色水宮(思想文化中心)。該場所既面向社會提供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同時也與學生教學、技能培養和提高有機結合,大力傳播中醫藥保健養生理念,成為了具有鮮明中醫藥特色的健康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綜上所述,中醫藥院校的建筑設計不僅是學術與教育活動的物理空間,更是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形平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醫藥院校堅持使用建筑語言講述中醫藥的故事,既是對傳統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擔當。未來中醫藥院校的建筑設計應持續以文化自信為核心,以開放的姿態,促進中醫藥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與發展,使中醫藥文化的精粹綻放全球,惠及全人類。(彭發軍 楊英王霄 沈杕 方森 單位: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本文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專科院校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TB_CACM_2023023)研究成果;系湖北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學研究課題《專科醫學院校“大醫”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ZJGB2023117)理論支撐成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