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邵鋒燕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進一步落實,水泥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水泥生產集中度進一步加劇,必將對散裝水泥的發展模式帶來深刻影響。在華東區第33次散裝水泥工作聯席會期間,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專題采訪了上海市水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匡鴻先生,希望為散裝水泥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記者:水泥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同時又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商品。自1956年起,我國在兼顧發展生產和節能減排的原則下,將水泥散裝化確立為重要的產業政策。此后,全國水泥散裝化進程不斷深入,為建材行業貫徹落實中央“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決策作出貢獻。多年來,上海市是全國散裝水泥行業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請你介紹一下上海散裝水泥發展歷史脈絡。
匡鴻:上海的散裝水泥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海受資源、環境等因素制約,近30家地產水泥“全能廠”陸續關停轉產,現僅存3家粉磨站,產能維持在300萬噸。為了滿足上海每年2000多萬噸的水泥需求,長三角及長江經濟帶近90家水泥生產企業,通過鐵、公、水物流輸入上海。由于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企業和建設工地儲庫存量受限及物流成本影響,遍布在上海及近鄰區域緊挨著江河建成的60余家散裝水泥中轉設施,成為上海散裝水泥消費市場的集散地和穩定上海散裝水泥應用的策源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上海的中轉散裝水泥企業已成為散裝水泥行業應用發展的市場主體。
目前,在滬實行備案的中轉散裝水泥企業有39家,備案中轉企業的散裝水泥庫有249個,合計庫容規模近百萬噸。2023年度統計,經中轉散裝水泥企業的經銷量為802萬噸。此外,在滬銷量較大的水泥生產企業,采用直供或與中轉企業合作方式供應企業自產品牌的散裝水泥。如海螺水泥自營或租用7處中轉散裝水泥設施,全年直供散裝水泥約600萬噸;南方水泥、金峰水泥、華新水泥、亞東水泥等企業,通過與中轉散裝水泥企業合作租賃等模式,全年直供散裝水泥約900萬噸。上海的散裝水泥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23年全年消費水泥2862.77萬噸,其中散裝水泥2633.1萬噸,散裝率達92%。
記者:據了解,上海市行業管理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以“好材料”為切入點,聚焦“好房子”建設,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特別重視水泥材料的閉環管理,請您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匡鴻:上海市、區(縣)各級政府及散裝水泥管理機構,結合上海推廣散裝水泥應用實踐,在建立健全水泥生產企業、經銷企業和建設施工企業有關發展散裝水泥的各類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基礎上,把水泥生產企業作為“發散”的源頭,把建設工程使用散裝水泥作為“發散”的牛鼻子,推動了散裝水泥行業的發展。尤其是1990年,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簽發上海市政府26號令——《上海市散裝水泥管理方法》,使上海散裝水泥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在全國率先走上“依法治散”的道路。
當前,上海把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的重心轉到中轉散裝水泥企業上。上海建設行政管理部門把中轉設施及企業視同水泥生產企業實施監管,上海市建材業管理辦公室1997年5月下發《上海市水泥(中轉散裝水泥)產品準用管理實施細則》,把中轉企業納入準用證管理,《實施細則》對中轉散裝水泥企業的人員素質、規章制度、中轉規模及條件、試驗室及計量要求、進、出庫管理、環保管理、統計報表及樣品管理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尤其是必須“建有合格的化驗室”、具有“試驗室合格證”,以保證對“進庫水泥質量的驗收和出庫水泥的復驗,并向用戶提供試驗報告”,成為中轉企業申辦《準用證》的主要前置條件,使當時建設和投運的中轉散裝水泥企業,從初創到運營就有章可循,奠定了上海的散裝水泥中轉企業規范運營基礎。2015年,市住建委下發《上海市建設工程材料使用監督管理規定》中,再次明確將散裝水泥中轉視同水泥生產,一并納入“備案證”管理,重申中轉散裝水泥在質量誠信管理的重要性。中轉散裝水泥的“準用證”改備案管理后,政府相關部門對中轉散裝水泥企業的事先、事中、事后監管理念進一步加強。首先,在上海水泥市場營銷的中轉散裝水泥企業必須持有備案證,并且要具備常規水泥物理檢驗能力和提供上海市場規范格式的散裝水泥質保書。其次,明確備案的中轉散裝水泥企業每年要作一次型式檢驗和每半年一次全套物化送檢。再次,市、區市場監管部門和市場管理總站每年開展產品抽檢和現場飛行檢查;送到商混拌站的散裝水泥,每批次須取樣檢測,并上傳到市建設工程質量監控網絡系統。最后,市住建委建立起來的互聯網+監管系統,應用大數據技術,使散裝水泥進入混凝土攪拌站開始,直至到工地實現了“一網統管”,為散裝水泥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記者:作為行業協會,在散裝水泥發展中發揮哪些作用?
匡鴻:上海市水泥行業協會是進滬市場的水泥生產企業、中轉散裝水泥企業的自治自律平臺,協會業務歸口并接受上海市住建委的領導和市場管理總站的指導。協會首先是配合行政監管,規范中轉散裝水泥企業經營行為。在備案的中轉企業事中事后監管中,配合政府職能部門例行檢查,對產品質量及管理中的問題,提供專業性建議。協會自覺當好政府部門助手,為行業管理獻計獻策,陸續遞交了上海市中轉散裝水泥設施和企業發展報告、散裝水泥中轉庫(企業)綠色生態管理提升方案、上海水泥行業年度發展報告等。二是著重做好行業自治自律、自查自糾。由中轉散裝水泥企業會員單位組成的專業委員會,在開展活動時,商討、協調行業共性問題,相互釋疑解惑,維護合法權益。針對有些散裝水泥中轉企業存在不規范經營狀況,協會倡導制定了《上海市中轉散裝水泥企業誠信經營、加強質量管理的行業自律措施》。同時,協會開展行業誠信檢查,建立企業質量誠信檔案,并作為兩年一次的星級企業評定依據。三是堅持做好水泥類產品上海市場消費統計分析報告。分產品類別、不同企業和地區,不同時間的統計和分析,為政府、行業和企業提供數據服務及決策參考。協會有效的服務,促進了散裝水泥行業健康發展。
記者:你認為行業發展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匡鴻:隨著城市更新需求和新時代發展要求,散裝水泥應用與發展已顯現出不相適應和發展的滯后性。如:散裝水泥中轉設施規模多為中小型,且近十年內建設的散裝水泥中轉設施,部分存有不合規性問題;中轉企業幾乎都是民營,其經營管理仍處于傳統模式;有些企業外部營商環境較為困難;有些還仍游離在備案監管或行業自律之外。如今年上海某區的監管部門,查處到假冒名牌的散裝水泥,私自改為袋裝水泥出售,是一起較典型的案例。
記者:針對水泥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無水泥“全能廠”區域將會越來越多,你認為這些地區散裝水泥行業發展思維如何定位?
匡鴻:首先,要明確散裝水泥中轉企業的行業地位,確立散裝水泥中轉企業是行業發展的市場主體、散裝水泥策源地的定位。其次由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引導發展,行業協會做好服務、協同、自律。中轉企業要深入抓好質量管理、物流管理、安全環保以及信息化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工作。
記者: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你對散裝水泥綠色產業發展有什么建議或期盼?
匡鴻:為了實現行業的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以下若干方面持續改進、創新:
首先,行業監管不可松懈。中轉企業不僅僅是倉儲物流企業,其物流、裝卸、入庫、出庫過程及存放的時間,都會引發散裝水泥質量、重量的變化,并可能發生污染。中轉企業對散裝水泥質量安全和批量使用負有關鍵性責任。因此,要堅持所有的散裝水泥中轉企業都必須納入行政監管和實行行業自律。最終形成政府堅守底線、市場主體自律、行業規范自治、社會共同參與、法治保障健全的監管新格局。
其次,散裝水泥中轉項目建設的統籌布局應列入政府規劃。上海現有的散裝水泥中轉設施因歷史原因而布局不盡合理,不僅浪費物流運輸效率、效益,也常與所在區域環保約束或亮燈美化江河兩岸的規劃相沖突;由于不少散裝水泥中轉設施建設過程缺乏正規報批手續或臨時租用農村集體用地,其生存和關停拆遷時常困擾著企業投資經營者。因此,政府規劃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需要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協商現有散裝水泥中轉設施去留安排,規劃散裝水泥中轉設施建設區域,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散裝水泥中轉設施,以有利于保留、改造、新建和穩定散裝水泥中轉設施基地。
第三,推進重組整合現有散裝水泥中轉設施及企業。政府應通過規劃許可、建設許可制度、散裝水泥中轉企業運營驗收等辦法和退出補貼機制,整頓、淘汰一些不合規的散裝水泥中轉企業;在行業管理中,以散裝水泥中轉企業的綠色生態管理提升方案和散裝水泥管理標準為抓手,并輔以政策扶持,推進現有中轉企業優化升級達標;要鼓勵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購并、重組、聯合,提升散裝水泥中轉規模和集中度。通過以上三個辦法,優化營商環境,為行業和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最后,中轉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要更新提升。要應運用供應鏈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散裝水泥基地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對散裝水泥生產、運輸、儲存、調配、質控、使用等各個環節的實時監控、數據分析、自動化操作和精細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強散裝水泥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推動散裝水泥生產設備的升級換代,探索新型的散裝水泥運輸和儲存技術,降低運輸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提高散裝水泥生產效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