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然
編者按:
在大西北,有一群人,通過40多年的努力,把戈壁灘上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做成了特產,做成了名片,做成了產業,做成了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這群人里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現任酒泉市石材行業協會會長、鑫磊石材董事長王忠邦。
7月11日,當記者就酒泉石材這一產業源起與壯大的內因,與王忠邦探討時,他的答案是:這得益于絲綢之路人文精神的充沛滋養。
奧運火炬手——
“自古以來,商人是絲綢之路人文精神的主要傳承者,成為奧運火炬手,是對我踐行和傳承這一精神的鼓勵和鞭策”
記者:王會長,您是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火炬接力手之一,有人稱您為“公益火炬手”。據我所知,您是中國石材行業奧運會火炬接力第一人。您是怎樣看待這份榮幸的?
王忠邦:感謝大家對我的厚愛。我被推薦為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接力手,可能是大家需要我去更多地做一些絲綢之路人文精神的踐行和傳承。
奧運圣火承載著“和平、團結、參與”的奧林匹克精神,不受語言、種族、膚色影響。北京奧運圣火傳遞的境外線路是以絲綢之路為主線的,而絲綢之路作為人類社會的交往平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人文精神。這兩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酒泉是絲綢之路上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樞紐,商人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群體,是絲綢之路人文精神遺產繼承最重要的力量。我只是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記者:這種人文精神的影響與您日后下海經商是否有著某種聯系?據我了解,您之前的工作并非經商,傳聞您之所以下海經商,跟幾個下崗工人有關?
王忠邦:說完全是,也不準確,肯定是有這個因素的。我是1992年辭職“下海”的,當時一些一起工作多年的員工下崗了,我心里很不好受,很長時間都感覺過不了這道坎。當時組織上對我有很好的安排,思慮再三,我還是辭職了,召集了一些生活比較艱難的下崗工人,一起創業了。
記者:石材是您創業的起點?
王忠邦:是的。辭職后我們創辦了鑫磊石材公司,進入石材行業。當時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又苦又臟又累的行當。但是我們沒有其他特長和技術,只能靠山吃山了。說實話,誰都沒想到今后能在這個行業做出一番大事情。
記者:您做過很多的公益活動,這些善舉并非在您的企業做大之后才開始,而是貫穿在企業由小到大的整個過程中。比如在企業起步不久,您就捐贈了150多套乒乓球設施給酒泉市的鄉村學校和單位;當您了解到金廟溝村駱駝奶源基地存在用房緊張、電力供應不足等問題,多方籌措資助基地建設3間生產用房,還捐贈4萬元用于電力擴容改造;再如,您在瓜州、清州捐資助學、修橋鋪路,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價值280多萬元的“東風航天城”巨型地標,也是您捐贈的。這些善舉,是否如您所說,也是受到絲綢之路人文精神的深刻影響?
王忠邦:團結互信、團結互助是絲綢之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絲綢之路上的企業家,大都受到絲綢之路人文精神的深刻影響,都有互幫互助的淳樸品質。一個人或者企業,盡一些社會責任,不一定是你的企業做大了才該去做。古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不同的條件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量力而行就好,關鍵是對這種人文精神的踐行和傳承。
記者:鑫磊石材在西北乃至全國都已很有影響,您作為酒泉市石材行業協會會長、全聯石材業商會副會長、酒泉市工商聯副主席、酒泉市政協常委,是否預示著將在更大的平臺上,為弘揚絲綢之路的人文精神做努力?
王忠邦:我的企業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發展壯大起來的。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回報社會。我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把企業自身的發展和酒泉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富裕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把遵循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致富思源、富而思進。今后,我們將從產業發展、項目幫扶、就業幫扶、捐贈幫扶等方面,做好領頭羊,為酒泉的發展竭盡所能。
石材領航人——
“酒泉石材不能機械學習和模仿別人,而應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差異化道路,建設‘資源+基地+文化’的產業高地”
記者:在采訪中,我經常聽到有人稱您為“甘肅石材第一人”。
王忠邦:過譽了,這只是大家對我的偏愛而已。在甘肅,我的確算是進入石材行業比較早的人。我是1992年創辦的“酒泉鑫磊石材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在大西北開礦經營飾面石材。得益于國家建設的高速發展期,酒泉石材很快進入了大眾視野,讓人們所熟知。
記者:在石材行業,資源為王。酒泉的石材資源情況如何?
王忠邦:酒泉石材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現已查明石材礦產地58處,保有資源儲量3.63億立方米,遠景資源儲量可達700億立方米。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石材有花崗巖、大理巖、蛇紋巖、輝長巖等20余種。
記者:很多人說,酒泉石材被地方重視,被業界認可,跟您的努力密不可分。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王忠邦:我進入石材行業較早,算是酒泉石材行業的老人,我的企業的發展,也得益于酒泉石材產業的整體發展。在這方面,我只是做了一些石材人該做的工作。比如在原國家建材工業部、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國家建材檢測中心、國內外石材產業論壇、國際石材展銷會這些單位和場合,下了些力氣推銷酒泉石材,為酒泉石材鼓與呼。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成功將酒泉石材與廣西岑溪、湖北麻城、山東五蓮、吉林蛟河、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新疆奇臺等地的石材,一同列為全國優質石材七大產區,將酒泉石材品牌推向了全國,為酒泉石材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酒泉石材經歷30多年的探索與發展,產業從小變大,已逐漸成長為酒泉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材產業發展迅猛,產業鏈建設成效初顯,以酒泉為中心帶動周邊的石材產業基地逐步形成,為“強工業”“強縣域”提供了有力支撐。
記者:各地都在相繼釋放礦權,也在加大對石材產業的開發和扶持力度,石材競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在這種背景下,酒泉石材是否面臨同樣的挑戰?
王忠邦:毫無疑問,酒泉石材產業雖已形成一定規模和優勢,但是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正成為市場競爭的瓶頸。
比如,酒泉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還處于大資源、小產業、低層次、布局散亂、經濟效益偏低的狀況,沒有真正的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大部分飾面石材礦山還未開發,石材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歷史原因,石材資源礦業權設置較小、分布較為零散,各個礦山企業單打獨斗,未能實現抱團發展,礦產品深加工不足,甚至一些礦山企業還處于“賣資源”的初級開發階段,市場競爭力不強。
記者:酒泉作為有礦產資源的石材聚集區,麻城有“麻城模式”,蛟河有“蛟河模式”,現在山東萊州、湖北隨州等地,也在相繼發力,探索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產業模式。對于酒泉石材來說,應該走怎樣的發展道路?
王忠邦:這是我們酒泉石材人思考的重點。有人去了麻城,回來就提出要學麻城模式,有人去了水頭,回來就說要學水頭模式。我認為,先進的發展模式一定要學,但一定不能機械的效仿。
石材產業受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的影響,各地資源配置不同,區域地位不同,目標市場不同,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走適合自身相適應的發展道路。
酒泉有連接甘、青、寧、新、蒙等地區的通道優勢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地理優勢,對石材等礦產品的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出口貿易等,比其他石材聚集區更具有先天性發展條件,應該拉通來考慮。
酒泉石材資源稟賦豐富,就必須要走資源拉動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道路,比如“麻城模式”。而酒泉深處大西北腹地,是國家西部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雙戰略”上的節點城市,這是我們考慮目標市場的重要方向。
絲綢之路上的石材文化,是酒泉石材的靈魂。我認為,酒泉石材產業的發展道路,要把上述三個因素結合起來,走“資源+基地+文化”的石材產業發展道路。
具體地說,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對資源進行統籌開發,建立配套的石材產業基地,以石材加工和交付為主,這個產業基地,不僅僅是做為開發本地石材資源的配套條件,更要成為東部地區石材產業因環保問題大批關停、轉移的承接基地。另一方面,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戰略機遇,建設西北的石材資源集散基地,借此打造“一帶一路”的石材供給高地。
這兩個基地,是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而石材文化,是這兩個基地建設中的靈魂。
文化傳承者——
“絲綢之路上的石材文化,是酒泉石材獨一無二的資源,我們正充分挖掘整理,打造中國石材‘游、購、學’目的地”
記者:您剛才談到,酒泉石材產業的發展要建設兩個抓手,我的理解是一手發展臨礦產業基地建設,一手抓石材資源集散基地建設,這樣理解對嗎?
王忠邦:非常準確。我們的臨礦產業基地,以“西部(酒泉)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為載體,我們的石材資源集散基地,是以“金石倉石材城”為載體。目前,這兩個項目都已投入建設。
記者:全國已有的幾個大規模石材集散基地現在都在萎縮,真正有競爭力的,業界普遍認為是“南安水頭”,其他的都處境艱難。此時,在酒泉建一個石材資源集散基地,還有生存的空間嗎?
王忠邦:說到點子上了。我們這個石材資源集散基地的建設,一定是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的,是為未來酒泉石材產業可持續發展布局的。如果我們去參照水頭或者云浮,建一個石材交易城,與他們競爭,當前的確生不逢時。
記者:請您詳細介紹一下您提到的差異化、特色化和具體布局。
王忠邦:石材集散基地的準確定位,應該是“絲綢之路石材文化基地“,它的功能是“具有綢之路文化特色的石材游、購、學目的地”。
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是不可能完全脫離地域環境的。絲綢之路最先是作為一個商道為大家熟知的,其實絲綢之路的石材文化,也非常豐富。
有人說,絲綢之路是石頭堆砌出來的文化,一點不為過。比如絲綢之路上極有戰略地位和民族風情的“塔什干石頭城”,又比如刻在石頭上的歷史畫卷“嘉峪關石刻崖畫”,還有張騫出使西域后,“青金石”更是作為國寶大量出口到中國,而“雅丹石”,更是酒泉石文化的歷史開端,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可以說石頭濃縮了絲綢之路的歷史、人文、地理,石材文化浩如煙海,燦若繁星。
從古至今,酒泉就是以玉酒泉得名。這些石材文化,是我們建設這個石材資源集散基地的靈魂,大量的絲綢之路石材文化,會在這個基地得到展現,是旅游的豐富資源。
此為“游”。
至于“購”,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這個石材資源集散基地就是大西北的石材交易中心、用戶體驗中心、“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沿線城市的石材供給高地,它是外向型、國際化的,與我們國內現有的石材交易基地功能上是錯位的。
剛才我談到了石材資源集散基地的另一個功能——學。
其實,這是石材行業普遍忽視的問題。石材產業是一個傳統與科技相結合的產業,需要大量的復合型、實操型人才。而現在的教育機構,對石材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說少有問津。我們石材資源集散基地的建設,就是要利用酒泉的石材產業優勢,石材文化優勢,為石材行業打造一個研學基地。
當然,我們的研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石材的開采、加工、雕刻、施工等,在這里都可以實操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與政府部門合作,每年定期舉辦石材技能大賽,石材行業的人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拿到夢寐以求的國家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成為行業里的高級人才。特別是我們將傾力打造的“絲路國際石材論壇”,將為整個石材行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總之,我們要將石材資源集散基地,建設成為“中國石商俱樂部、石材產業商學院、全球石材展銷廳、文創旅游目的地、絲綢之路新地標”。
記者:基地現在建設到哪一步了?
王忠邦:金石倉前期規劃200多畝,有70多畝已展開建設,總投資5億元,目前已完成2億元投資,正在按既定計劃推進。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會成為絲綢之路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