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點多,重慶軌道24號線鹿角車輛段建設現場,工地值班室內依然燈火通明。中鐵二十二局五公司重慶軌道24號線項目生產經理蔡汶翰仍在進行當日施工記錄,這不過是他每日繁雜工作的一個縮影。
蔡汶翰現年35歲,參加工作12年來,從設備物資部部員、部長、現場負責人逐步成長為生產經理,從行業“門外漢”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施工現場“頂梁柱”,完成了從“后方”到“前場”的蛻變,多次獲評中鐵二十二局與五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吃苦耐勞 勤學篤思
在“后方”自我沉淀
2012年7月,大學畢業的蔡汶翰一頭扎進山西省東山供水項目,從事設備物資管理工作。該工程地處深山老林,山路狹窄,交通基本靠走。雖然條件惡劣,但他從不抱怨,每一次經辦火工品審批的辛酸、每一次協調材料供應的曲折、每一次資金困難“內外受氣”的委屈,他都默默承受、獨自消化。他發揮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拼勁,克服了資金緊張、材料供應協調等困難,使項目的設備物資得到了合理管控,施工生產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潼榮高速項目擔任設備物資部部長期間,他始終秉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結合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在局指組織的11次設備物資管理考核中,帶領本部門取得了7次第一名、4次第二名的好成績。
在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項目,蔡汶翰擔任前期部部長,負責征地拆遷工作。面對點多面廣的征拆局面,他主動學習拆遷政策,研究辦事流程,經過針對性、持續性的多方溝通協調,領先其他9個標段完成全部征拆工作,為項目全面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原本擔心他搞不了協調,沒想到干得這么好!”項目領導紛紛贊許。隨后,蔡汶翰肩負了更多更重的擔子,他同時兼管鋼筋加工場、碎石場、聯合檢修庫,這也標志著他由“后方”正式轉向“前場”。
勇于探索 攻堅克難
在“前場”厚積薄發
剛從“后方”轉到“前場”,不熟圖紙、不懂工序、不懂資源調配、不善施工管理的蔡汶翰可謂是一個“小白”。不過他肯學、善學,向前輩請教,向技術員請教,向作業工人請教,向規范請教。
面對近6000個鋼筋籠的巨大需求量,他每日帶領鋼筋加工團隊合理統籌加工計劃,科學指導鋼筋下料,以下任務與計件相結合的方式提高產能,不斷提升生產效率。面對聯合檢修庫最后三個月需完成100余根現澆頂板框架柱的壓力,他突破固有思維,利用“燈籠架”先行施工框架柱,使工期縮短了一個多月。
邊學邊干、邊干邊學,是蔡汶翰的職場信條。在此期間,他自行總結歸納了200余條、8000余字的管理要點和心得體會,先后考取了一級建造師和監理工程師證書。當碎石場創造出幾百萬的效益,當鋼筋場交出單日74套鋼筋籠的成績單,當檢修庫如期封頂,他也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在重慶軌道24號線項目,有一條長達715米的排洪拱涵縱貫整個場區,因特殊的占位成了前期打開施工局面的“攔路虎”。“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已是生產經理的蔡汶翰下定決心,快速投入到如何加快拱涵施工的鉆研中。
最終,通過狠抓工序銜接、提高混凝土早強性能、廣開工作面等一系列舉措,原計劃8個月的工期縮短了3個月,為下一步主體施工創造了良好開局。項目取得重慶交通開投集團“賽馬比拼”安全質量第一名,中國鐵建總承包部2023年上、下半年信用評價全線第一名,中國鐵建昆侖投資集團2023年信用評價第二名……一系列榮譽如雪花般飛來,這背后也有蔡汶翰腳踏實地、甘于奉獻的默默耕耘。
今年,在推進項目精細化管理中,他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二次談判、靈活付款等措施,節約材料采購及設備租賃成本數百萬元。利用場內石方自加工回填材料實現二次創效,嚴控材料節超,牢牢鎖住效益……“前場新兵”蔡汶翰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
“眼里有光,心中有夢,腳下有路”,這是公司領導對蔡汶翰的評價。隨著現場工作面逐漸變寬、變多,蔡汶翰也在變黑、變瘦,但他那飽滿的工作熱情、嚴謹的工作態度、扎實的工作作風始終如一。行而不輟的他定能未來可期,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篇章。(唐海洋)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