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地產板塊表現較好,受到機構和投資者關注。消息面上,多地加大保障房收儲力度。業內人士認為,深圳、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的代表,開啟“以購代建”模式,對市場起到示范作用,預計其他熱點城市后續也有望跟進。
開啟“以購代建”模式
為積極構建“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近日,深圳市安居集團對外發布關于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征集通告,擬開展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征集范圍是深圳市(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范圍內商品房性質的住宅、公寓、宿舍等,優先選取整棟或整單元未售、可實現封閉管理的樓棟項目(房源)。
從選擇標準來看,首先是地理位置要好,交通方便,配套設施齊全,靠近核心片區,有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其次,房源的戶型面積要符合要求,主要戶型面積應在65平方米以內。再者,生活便利性也是關鍵,周邊應交通便利,臨近地鐵口、公交站,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最后,手續必須齊全,包括四證齊全,確保項目的合法合規性,并滿足金融機構的貸款要求。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深圳市此次收購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舉措,既是緩解房企庫存壓力,也是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的重要手段。政策背后既反映出地方政府對市場的調控思路,也有對民生的關注。
在此之前,廣州增城也公開征集商品房作為鐵路項目安置房源,開啟一線城市“收儲”模式。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
目前,多地都在致力于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根據最新消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日前發布《關于促進自治區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共6個部分、22條舉措。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以市、縣為單位,全面摸排保障性住房需求,按照“以需定購”原則,確定1—2家地方國有企業,以不超過同地段保障性住房“重置價格”(土地劃撥成本+建安成本+不超過5%的利潤)收購房地產企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對于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的積極政策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政策引導,不僅能夠促進庫存消化,還能穩定市場預期。未來,隨著政策細則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深圳的經驗或許能夠推廣到更多城市,為全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張大偉表示,國企收儲的推進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比如,在一些房企庫存壓力大的城市,保障房需求相對有限,國企收儲規模可能較小。而在一些保障房需求較強的城市,房企折價出售存量房的意愿也相對較低。不過,目前“促需求+去庫存”的政策方向已經明確,有助于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同時也有助于市場情緒的恢復及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雖然收儲價格和供需錯配等問題或將影響政策推進的節奏,但如果下半年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將對去庫存、穩市場起到積極作用。
配套政策加快出臺
近日,住建部官網發文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作為三大工程之一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截至6月底,全國已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12.8萬套(間),占年度計劃170.4萬套(間)的66.2%,完成投資1183億元。
各地加快出臺有關實施意見和配套政策,并在保障用地供給、加快項目落地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在福州,當地首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最近開通線上申購,西安、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也已開工建設了一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在上海,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進展迅速。截至6月底,上海全市共新增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約4.7萬套(間),新增供應約3.4萬套(間),均超半年度工作任務量。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督促各地落實好具體項目、位置及項目資金,推動項目加快開工,確保完成年度計劃任務。
在此之前,住建部召開收購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視頻會議。會議明確,收購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有利于推動已建成存量商品房去庫存、助力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盤活存量資源,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配合保交房攻堅戰和“白名單”機制,防范化解房地產風險。各地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解放思想、拓寬思路,穩妥把握、扎實推進。
(建 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