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建筑工地都是重體力勞動為主,隨著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建筑行業正在不斷實現“智慧升級”。如今,一場從“搬磚頭”到“按鍵盤”的巨大變革正上演著。
在合肥人身邊,一批新型建筑機器人陸續試點上崗,用科技源頭創新和成果轉化,為大建設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也用更加新穎的方式塑造著城市新面貌。
解放雙手的測量“神器”
破解痛點
天氣炎熱,建房子能不能用機器人幫助施工作業,讓工人們變得更輕松?在合肥中科院臨床醫學研究院項目施工現場,會測量、會整平、會抹光的各類機器人已經出現在多個“智造”場景中。
工程測量不夠精準,尺寸和圖紙規范有誤差,過去是影響建筑行業質量問題的一大痛點,容易在交房后出現扯皮糾紛。如今,在操作員的指引下,實測實量機器人上陣了,成為解放雙手的測量“神器”。
實測實量機器人采取全自動作業模式,測距誤差可高達1毫米,測量三室一廳的房間僅需5—8分鐘, 1天可測住宅8—12標準層約70戶,精度大大提高至95%以上。
安徽建工三建集團科技公司智能建造負責人林曉奇介紹,與傳統手工實測相比,機器人的測量效率提高了2—5倍。測量員動動手機,便能控制設備進行測量操作。不在現場的相關參建方人員,也可以同步查看測量結果,以便及時掌控項目進度和質量狀況。
近年來,安徽建工三建集團積極發展智能建造,在合肥市率先引進多款建筑機器人,包括智能混凝土布料機、混凝土地面整平機器人、混凝土地面抹光機器人、實測實量機器人等,在省、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和城市大建設重點項目開展試點應用,推動了傳統建筑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建造方式轉變。
“呆萌”室內機器人
噴涂有絕活
盛夏時節,在位于運河新城的安徽智能軟件園三期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忙碌在施工一線,加緊推進項目工程建設。目前,項目各墻體砌筑及抹灰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進行幕墻及公區裝修施工。
安徽智能軟件園三期總投資約8億元,規劃總建筑面積約212659平方米,共6棟建筑物及1個整體地下室。該項目預計2025年1月底建成,已經入選合肥市2023年智能建造試點工程。
來自中安華力的項目工作人員介紹,園區在建設過程中使用了一款新型室內噴涂機器人,尤其是在地庫涂料工程施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種造型“呆萌”的室內噴涂機器人能發揮不小的作用,利用機械臂靈活伸縮,對墻面進行面漆噴涂。技術員只需通過平板上的APP,就能對其下達指令,展開全自動油漆噴涂施工。
單臺機器人每天可以完成約1700平方米的涂料施工,通過機械手臂的智能化調整,噴涂高度最高可達4.5米。而且,噴涂質量穩定,整體施工工效、質量等滿足工程驗收要求。
“設置好噴涂流程,一鍵啟動,大大簡化了操作流程。在遙控操作模式下,施工效率是傳統人工作業的3倍左右。而且,噴涂更加均勻,成型質量更好,觀感更佳。”工作人員表示,對于一線操作工人來說,也能更好地減少噴涂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合肥智能建造經驗
被國家點贊推廣
2023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發展智能建造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合肥有9項經驗做法入選,在試點城市中排名前列。今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發展智能建造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三批),合肥又有3項經驗做法入選。
2024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智能建造試點城市2023年度工作情況的通報》,其中合肥市等8個試點城市組織推進力度較大,各項試點任務進展明顯,工作成效突出,綜合表現優秀,予以表揚。
合肥智能建造試點憑啥接連被國家“點贊”推廣呢?2023以來,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先后開展兩批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征集,共征集發布典型案例40項,包括智能施工類11項、智能生產類7項、智能建造設備裝備類7項。
“合肥積極鼓勵試點應用建筑機器人,可以說相關技術研發水平和政府提供的政策扶持走在了全國同行業的前列,我們也更有動力去加強源頭創新。”安徽建工三建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企業獲得安徽省國資委原創技術研發攻關項目立項1項,入選合肥市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3項。此外,公司還有3名職工入選合肥市智能建造專家庫。
推動本土建筑機器人
創新科研攻關
近年來,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委托合肥工業大學等單位開展合肥市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形成合肥市智能建造骨干企業清單、智能建造關鍵技術清單、智能建造重點項目清單及智能建造產業鏈圖譜等研究成果。截至今年初,共培養扶持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4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個、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7個。
依托創新驅動,持續建立健全智能建造發展標準體系。2023年,發布《合肥市智能建造試點企業(產業基地)、試點工程項目評價指引》主編、參編智能建造領域省市級地方標準16項,《建設工程圖紙數字化管理要求》等11項已發布實施。目前《建設工程智能建造實施指南》等5項地方標準正在編制,智能建造標準體系初步建立。
下一步,建設部門將加強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等部門的對接協作,開展智能建造相關課題、省市級建設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等。因“需”制宜,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尤其是本土建筑機器人領域的創新科研攻關。
(吳 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