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傳統建筑文化的價值和內涵,把握其中蘊含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將傳統建筑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當中,能夠進一步豐富高校藝術教育的內涵,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建筑學、哲學、歷史學以及藝術學多學科知識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有效提升高校藝術教育質量和水平,拓寬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播范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統建筑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領域中的滲透,對于培育人才第一陣地的高校教育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對國外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的借鑒和利用較為常見,對于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應用較為缺乏,而傳統建筑文化的引入,豐富了高校藝術教育內容,延伸了藝術教育的內涵,同時突顯了高校藝術教育的獨特性,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并且對于構建、優化學生的知識體系,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文精神也有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傳統建筑文化與高校藝術教育的相互融合,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重要方式,引導學生在繼承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以現代化的解讀和實踐應用推動傳統建筑文化的更廣泛傳播。
傳統建筑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融入,一方面要結合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前景和育人目標,在深入挖掘傳統建筑文化元素和內涵價值的基礎上,找準二者的契合點,科學合理地選擇與學生需求相匹配、與藝術教育相適應的內容,確保二者之間的資源優勢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土地域資源優勢,對當地建筑文化資源加以創新性利用,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教育校本教材,打造系列精品課程,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做出貢獻。
傳統建筑文化不僅包含有形的建筑符號,如建筑色彩、建筑紋樣以及建筑雕刻等,同時也包含無形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論,如哲學思想、儒家思想等。因此將傳統建筑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
首先要對其中的建筑元素、建筑符號。以及建筑思想加以全面地梳理和把握,將其多維度地融入高校藝術教育中,不僅需要將建筑文化中的建筑風格呈現、建筑理念形成等內容引入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民族特性,提升學生對于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了解程度,也要對其中的藝術文字符號等以直接提取、結構重組以及差異化變形等形式融入高校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性的藝術創作思維,為學生藝術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進一步強化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此外,還要對建筑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加以創新融合,對其呈現出的本質內涵加以深度學習和闡釋,并將其在空間布局、裝飾設計等方面的應用進行剖析,以促成學生觸類旁通、通權達變,引導學生將建筑文化中的思想與理念轉換為藝術設計的指導,進而實現傳統建筑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靈活性應用。 其次,利用地域建筑文化打造高校特色藝術教育,對當地建筑文化資源中的歷史文化資源、社會資源、人才資源等進行全面整合,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充實藝術教育的課程和教材。如依托地域建筑文化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在藝術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課程、中國古建筑欣賞與設計課程、傳統建筑傳承與創新課程等,同時開發編寫校本教材,結合藝術教育專業特色,融入地域傳統建筑案例,充實藝術教育內容。此外,依托社會資源為藝術教育學生提供實踐實習機會,教師帶領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圍繞當地傳統建筑文化展開實踐教學,以歷史背景、發展歷程以及創新特色調研為主要內容,同時鼓勵學生對其中表現的藝術元素和審美元素加以挖掘,并為學生制定藝術設計與傳統建筑文化相融合的項目,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依靠人才資源補充藝術教育師資團隊,依托當地與傳統建筑研究、設計、維護相關的專業人士,共同組建教師團隊,引導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地域傳統建筑文化,并且多視角地解讀與學習建筑文化,以及將傳統建筑文化多途徑地應用于藝術設計中,真正發揮傳統建筑文化賦能高校藝術教育的作用。
最后,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創新教學模式,以此來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教學平臺,打造教學資源庫,鼓勵學生利用平臺學習傳統建筑文化,以及引導學生根據傳統建筑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應用的課程資源、案例資源、課堂錄像等內容,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自主學習。(作者李超 李瑛 李一來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