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古跡滿載歷史,一磚一瓦都是文化。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見證了一個城市的滄桑巨變,也飽含著當地人的珍貴記憶,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歷史遺跡眾多,文物資源豐富。近年來,在城鄉建設中,南昌市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守住城市根脈,傳承歷史文脈,為人民群眾提供綿柔的文化浸潤和豐厚的精神滋養。
保下來 使出繡花功夫
一直以來,南昌市堅持“拆、改、留”并舉,把對歷史文化遺存的摸排、普查和保護作為城市更新的首要環節,系統挖掘梳理城市歷史文化底蘊。
禪意小景、牌樓、景墻、游道……走進東湖區佑民寺南廣場,處處都是文化氣息。“曾經這一帶是密密麻麻的老房子,佑民寺就湮沒在‘握手樓’中。”市民周先生回憶道,以前這里沒有廣場、沒有綠化、交通擁堵,改造后的佑民寺周邊大變樣,他特地帶著90多歲的老母親前來拍照,領略這座千年古寺的新風采。
東湖區擁有豐饒的文化資源。為重煥文化活力,南昌市組建了一支由文史、古建筑等領域專家學者構成的普查隊伍,對東湖區歷史文化遺存展開全面普查。另外,聘請專業機構利用航拍、AR(增強現實)等技術對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場景、風貌還原,為修復工作保留了珍貴的影像資料。近幾年,東湖區先后完成了勝利路民國風情步行街、三經五緯文化街區等街區改造,既實現了街區的文化重塑,又賦予其鮮活的時代色彩,極大提升了街區內涵和品位。
南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始終注重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摸排、普查和保護,常態化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認定工作,不斷豐富保護名錄,今年還為68處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歷史建筑統一掛上了新的保護標志牌。
活過來 古建迎來新生
作為南昌市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者,繩金塔歷經千年而不衰。該塔始建于唐天佑年間(904年—907年),為江南典型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朱欄青瓦、飛檐飄逸、古樸秀麗。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古建筑,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應運而生。
“我們邀請文化顧問對街區歷史文化進行發掘與梳理,先后收集整理出《繩金塔歷代詩文匯編及其區域歷史遺跡概略》《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廣場、街道、外景、樓閣的命名》《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十二坊建筑考據》《豫章城七門檔案》等資料和相關老照片,為街區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相關負責人說,通過“以文帶旅、以旅興商、以商促文”的理念,把贛派文化、非遺文化的特色在街區做大做強,給市民游客帶來更高品質、更全業態的文旅體驗。
據了解,南昌市堅持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結合,鼓勵在城市更新中突出文化復興理念,搶救性保護并開發利用歷史建筑。同時,在規劃設計方案中強調對保護性建筑的原真性保護以及對街巷肌理、建(構)筑物和街區文化特征的保護和傳承。
此外,《南昌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出臺,《南昌市梅嶺風景名勝區條例》《南昌市滕王閣名勝區保護條例》和《南昌市城市湖泊條例》等政策也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活化利用、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火起來 歷史成為潮流
2013年,南昌市圍繞“民俗、民間、民族”的規劃主線,在鐵柱萬壽宮原址一帶打造“贛鄱文化第一街”——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采取風貌保護、歷史建筑保護和歷史記憶恢復與再現等手段,實現街區原貌還原。經過2000余個日夜的精雕細琢,街區于2021年10月正式開街運營。
南昌市堅持“留住城市的記憶”,為折射城市發展歷史和文化變遷的老街巷“美顏”。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筑具有贛鄱特色,復原并保留了晚清贛派民居風格的三街五巷,共有123棟建筑。如今,作為開放式仿古街區,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包括潮尚領地、贛味人家、文創市集、江西禮物等六大特色業態區。在這里,市民游客不僅能品嘗到琳瑯滿目的傳統小吃,觀看精彩絕倫的非遺表演,還有風格多樣的創意店鋪、流光溢彩的時尚酒吧等著人們去打卡……老情懷與新潮流在這里跨界融合,讓歷史文化遺產“活”了起來。
“我們希望通過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實現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的保護展示新格局,讓中外游客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南昌人民留住濃濃鄉愁。”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保護第一、統籌管理、挖掘價值、活化利用,讓歷史建筑及蘊含的文化元素成為塑造城市形象、涵養市民精神、驅動城市經濟的文化軟實力。(江 南)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