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與能力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市政府大力開發商圈、擴建商業建筑規模成為常態。通過打造功能更豐富、更集中的消費娛樂場所,可豐富居民的消費體驗,為其提供更全面、便利的休閑娛樂服務,從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建筑開發商為了更好地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也會對商業建筑的空間布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并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態勢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調整其商業建筑的布局,以確保建筑能夠吸引更多商戶、消費者,從而滿足消費者購物需求,為城市發展提供助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重要變革,居民消費觀念及行為顯著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消費場景及消費模式。一是居民消費需求由供給制約型向著需求拉動型轉變,消費者在手有余錢的狀態下,不再滿足于社會的普遍供給,而是開始追求自我,自身欲望主導消費行為成為常態。二是居民消費結構向著多樣化、個性化方向轉變,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時,人們開始追求產品的服務、外觀等層面的優化升級,越具個性化的產品越受消費者歡迎,因此很多商業空間設計也隨之改變,期望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與產品。三是消費方式向著數字化方向轉型,隨著互聯網技術、電子支付手段的發展,線上購物成為常態,這種購物模式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線購物,實體店鋪的生存遭遇嚴峻挑戰。四是消費結構向著享受型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滿足于購買的商品本身,而是更加重視購物體驗感,享受購物過程帶來的愉悅感,尤其各種體驗服務的興起,居民只需花一點錢便可體驗無法日常擁有的服務,導致體驗式消費愈發受到歡迎,尤其是現今的年輕一代。
在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為人們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場所——商業建筑也受到影響。現今城市的商業建筑類型主要分為單體商業綜合體、多種建筑商業綜合體和復合型建筑商業綜合體三類,第一種建筑規模較小,消費物品多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其空間布局與功能目標較為單一,第二種與第三種的建筑功能更為豐富,其空間布局規劃也按照消費需求進行調整,可滿足消費者的娛樂、休閑、購物甚至酒店住宿等多樣化需求,是現代城市建設中最為常見的商業建筑類型。具體來看,在消費結構的影響下,現今商業建筑的空間設計主要按照靈活性、功能性及科技化等原則進行調整,其中靈活性要求商業建筑的布局規劃設計應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滿足城市空間規劃發展需求、市民消費水平,并留有改造、升級空間,便于建筑設計的不斷優化;功能性則要求商業建筑的布局設計應涵蓋多種功能區,不局限于簡單的商品零售功能,還應具備餐飲、運動、娛樂等多元化功能,以滿足消費結構不斷變化下民眾不斷變動的消費需求;科技性則要求商業建筑應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對建筑內部功能與服務進行優化,如設計智能導航系統、智能暖通與照明系統、5G網絡服務、虛擬現實體驗區等,來提升顧客體驗舒適度。
城市商業建筑主要通過以下策略來調整其建筑布局,以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利用數據分析確定建筑的具體定位。由于缺乏科學的開發與管理規劃指導,商業建筑的布局設計經常存在同質化嚴重、設計不合理等問題,無法滿足民眾的消費需求,也影響著城市的規劃發展。基于此,在進行商業建筑布局設計前,首先需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城市消費人群進行調查,并對顧客消費偏好、行為等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從而確定區域內的顧客人數、消費能力等關鍵信息,并由此確定商業建筑的規模大小、風格定位等。如老舊小區周邊的商業建筑應以超市、便利店、百貨商場等為主,城市中心的商業建筑則應為中高檔層級,規模較大且功能區更為豐富,可吸引購買能力較強的消費群體。
靈活調整商業建筑功能分區。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們的消費能力也有所差異,但整體上,現代社會人們對商業建筑的要求主要表現為滿足社交、消費購物、休閑娛樂等幾種,因此商業建筑的功能分區應按照消費者實際需求進行劃分。如城市很多商場包含有購物區、電影區、兒童游樂區、餐飲區等。至于每一功能分區的具體位置、面積等規劃設計,則應由商業建筑位置、人流量、消費者年齡畫像、消費能力來決定。如位于學校周邊的商場,應增加兒童娛樂區的占比,從而吸引更多家庭顧客群;位于寫字樓周邊的商業建筑,應增加如咖啡、美食、電影院、運動館等功能區占比,為消費者提供社交、休閑娛樂服務。整體上看,現今消費結構主要趨向個性化、享受型,如何優化空間配置,以及合理分配各功能區域的空間比例成為商業建筑布局規劃的重點。
重新規劃商業建筑動線。商業建筑內部的動線設計直接影響顧客消費行為。作為民眾消費購物、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很多商業建筑的人流量與貨流量都巨大。大型商業建筑的路線設計尤為復雜,為更好地滿足現今消費結構下顧客的消費需求與體驗舒適度,需要對商業建筑的內部規劃動線進行優化設計,讓顧客在最短時間內瀏覽、購買商品。如今很多商場都會將餐飲區放置于商業建筑頂端,地下區域則設置為小吃街或超市,其他幾層則設置為購物區、兒童娛樂區、休閑娛樂區等,并根據具體商鋪位置與消費情況,設計電梯、扶梯、通道走廊等,從而使得內部購物交通路線全面暢通,為消費者提供最大便利。同時,商場等建筑還會針對其動線設計制定清晰的路徑標識,為顧客提供便捷的方向指引。通過重新規劃商業建筑內的動線,顧客滿意度、商品銷售額都將得以大幅增長。
引入更多互動元素。消費結構升級,體驗式消費更受當代民眾的青睞,人們更重視消費過程的舒適性、便捷性,以及消費過程中體驗到的獨特服務,因此在進行商業建筑布局設計時,設計師應設置更多的互動區域。如部分商場會在招商時給予手工類商戶一定的優惠,增加建筑內部DIY、手工定制等服務,還有部分商場會在內部空間設置導覽機器人、觸摸屏信息站、體感游戲區、拍照打卡點等,來吸引更多年輕消費群體并使其停留,增強商場的人氣。商場內店鋪也可自行設置互動展示區、休憩區,讓更多顧客進行產品體驗,激發其再次前往的興趣。總之,通過增加互動元素,使得商業建筑空間更加生動、有趣,不僅能吸引更多消費群體,也能增強商業建筑本身與顧客群體的深層次聯系,增強顧客黏性。
面對不斷變化的消費結構,商業建筑開發商、管理者需要不斷創新,對其建筑內部空間布局進行靈活調整,因此,設計師應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結合最新的設計理念,對商業建筑定位、建筑內部空間布局、內部動線等進行優化,從而打造出既能滿足消費者體驗需求,也能滿足市場發展趨勢的商業空間,提升商業建筑及內部商戶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作者張寧系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講師)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