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孕育出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對傳統家具的形制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湖湘建筑歷經從早期木構到磚木結構的變遷,逐步形成契合當地山高林密、氣候濕熱等自然狀況的獨特風貌。正如楊耀所言“建筑是表,家具是里”,建筑與家具同根同源。從湖湘建筑對湖湘傳統家具的作用中,能夠清晰地洞悉它們之間的設計之緣,二者相輔相成,在彼此借鑒與融合中展現出獨有的藝術韻味和文化魅力,皆為湖湘文化孕育的結晶。
在建筑藝術的領域中,空間是當之無愧的主角,而室內空間則宛如精心雕琢的舞臺布景。家具,作為生活的親密伙伴,不單是建筑空間的溫情延續,更承載著居住者的情感寄托與日常生活點滴。家具與建筑共同勾勒出人類生活的雙重境界,從家具的材質甄選、結構精巧到裝飾韻味,與室內界面的精細裝飾相互映襯,共同描繪出人們日常起居的溫馨畫卷。湖湘建筑以其獨特的地域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湖湘傳統家具的設計施加了深刻的影響。
從材質之選來看,材料乃造型的根本所在。家具作為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根基牢牢扎根于材料當中,尤其是木家具,堪稱中國家具藝術的核心,幾乎成為其獨特的象征。回溯往昔,木材一直是家具制作的首選材料,早期的家具大多為木質,這一偏好也深受中國建筑選材傾向的深遠影響。湖湘地區有著豐富的木材資源,為傳統家具的打造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傳統家具通常以木材為原料,像楠木、樟木、紅木等,這些木材不但質地堅實、紋理精美,還具備出色的防腐防蟲特性。
從結構之巧來講,在湘西南、湘西北的少數民族區域,湖湘建筑主要采用木構形式,一樓架空,二樓供人居住,俗稱“吊腳樓”。“吊腳樓”運用的榫卯結構有“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穿斗式”是橫梁與立柱相互穿插,“抬梁式”則是將梁架抬高以形成架空效果。這種獨特結構使吊腳樓兼具靈活性,既能防潮防洪,又能保證通風和良好的適應性。木結構作為中國建筑的核心所在,其關鍵就在于卯榫的精妙運用。木匠在建造房屋和打造家具時,界限模糊,技藝相通,讓建筑工藝順理成章地融入到家具制作當中。比如抱肩榫的出現,讓束腰家具的腿足、束腰和牙條的結合臻于完美,家具的腿足與支架仿若建筑的柱與梁,牙子如同建筑的替木和雀替,連棖恰似建筑立柱間的枋串。每一個設計細節都彰顯了對建筑美學的借鑒與超越,展現出工匠們對結構美學的不懈追求。這種對細節的精心雕琢,使家具在實現實用功能的同時,也升華為藝術佳作,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于“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深刻領悟。
從裝飾之韻著眼,湖湘建筑的紋飾豐富多樣,涵蓋雕刻、鑲嵌、彩繪等等。其中,雕刻屬于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手段之一。湖湘木雕是湖湘建筑與傳統家具設計中至關重要的元素,其藝術風格別具一格,題材廣泛,工藝精湛。湖湘家具也積極采納了這一裝飾特色,家具上雕刻的蝙蝠、蝴蝶等圖案往往寓意吉祥;蓮花、牡丹等象征著榮華富貴;山水風景則反映出湘人對自然美的追求與向往。這一裝飾方式讓家具在美學領域實現了巨大的突破。家具上的花飾、腿部的傾斜與收分等細節,也都巧妙地融合了建筑元素。
從空間布局而言,湖湘建筑中的空間規劃常常展現出高度的實用價值和靈活多變性,特別是廳堂的布局安排。這種建筑空間的設計思路也浸潤到家具設計當中,建筑的對稱原則在家具中被精妙運用,對稱結構能凸顯家具的對稱核心,使之成為視覺焦點,增強家具的吸引力與表現力。這既是一種文化符號,又是身份的象征,更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等級規范和審美理念。再者,通過使用可移動的隔斷或者屏風來劃分空間,有效提升了空間的靈活性與多功能性。這些隔斷能夠依據需求輕松挪移或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活動或場景。家具的布置與建筑室內空間緊密相扣,每一件家具的尺寸、形態以及擺放位置都經過了精心謀劃,以實現與建筑空間結構的完美契合。
總之,湖湘建筑與湖湘傳統家具的設計之緣,生動展現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家具的設計靈感,無論是材質選擇、構造構思,還是裝飾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建筑。可以說,建筑是家具藝術與文化的根基所在。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左右著家具及其布局,而家具的存在和布局反過來也會對建筑和空間設計產生作用。二者的關系源遠流長,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即便時代不斷變遷、社會持續發展,湖湘建筑與家具的設計持續創新演進,但它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定會永遠傳承延續。(作者胡俊紅系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教授;作者馬燕卓、王亞芳系湖南工業大學在讀碩士;本文系2024年湖南省社科聯重點課題“湖湘地區傳統家具設計與文化研究”,課題編號:XSP24ZDI024。)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