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建筑可以看作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承載著人類發展歷程中的文化變遷記憶,是一個地區、民族人民生活環境、方式變化的重要體現。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很多傳統民居建筑被拆除、被改造,致使現代人類與歷史文化的聯系正在逐漸割裂、減弱。在這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數字時代,為拯救此類鄉村物質文化遺產,人們開始思考將這一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通過全人類的共同參與、努力,來保護和傳承傳統民居,。
截至2023年,我國傳統村落的數量已經達到8155個,這些傳統村落中都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建筑景觀資源,但由于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傳統民居建筑開始出現各種結構問題,這對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現代化保護而言是一種挑戰。面對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傳承難題,人們將數字化攝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三維掃描技術、大數據信息關鍵技術等數字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中,實現對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數據存檔、形態保護及價值傳承,從而幫助我國更好地完成歷史文化的現代化保護與傳承工作。
現今,各地主要通過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以古建筑為核心建設大型旅游景區、旅游線路,來實現對傳統民居的現代化保護與傳承。為確保我國傳統民居建筑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歷史價值與藝術內涵不被破壞,人們常依托于數字化技術推廣與應用這一模式來實現。具體來看,現今人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對傳統民居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利用三維掃描、高清攝影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數字信息處理技術與軟件,對傳統民居進行拍攝、掃描、記錄、歸檔,建立傳統民居建筑的數字化數據檔案。不同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有著不同的特色,而利用上述技術可將這些多樣化的建筑面貌以更加有效、長久的形式保存下來,既便于現今及后世民眾更好地理解傳統民居的多元特色、歷史變遷、文化價值等,也為人們后續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構建傳統民居數字模型,并將其應用于文旅景區建設等工作中提供數據支持。現今古村落景區中最為常見的VR漫游便是如此,以湖北大學牽頭立項的“土家傳統村落數字化展示與傳播”項目為例,團隊工作人員參考土家族長征村等村落原型,利用VR技術、3D數字全景影像等技術建造了土家傳統村落VR沉浸式數字交互體驗公園,觀眾佩戴設備后即可沉浸式地體驗、參觀當地的吊腳樓等傳統民居建筑,并體驗土家族的戲曲、舞蹈等傳統民族文化。如此既能實現對當地傳統民居文化遺產的有效活化利用與傳播,也可助推當地文旅產業發展質量整體提升。
利用數字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宣傳與推廣傳統民居的歷史與內涵。現實中很多人對傳統民居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并不清楚,容易出現拆除、錯誤改造古民居建筑等行為,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為傳統民居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提供廣闊的空間。一方面,文物保護單位等機構可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在線平臺宣傳我國各地傳統民居的獨特性,如通過構建古村落、古建筑三維數字模型,并將其投射于網站界面設計中,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社交媒體來對傳統民居進行宣傳,并介紹不同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的具體位置、文化價值,增添當地自然與人文景觀及其保護與開發現狀等細節信息,讓更多觀眾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充分感受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文旅部門、景區開發商等單位可合作開發挖掘更多的互動式學習資源,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開發微電影、動畫片及虛擬導覽、在線課程等資源,既能對傳統民居及歷史文化進行生動展示,也能激發當代年輕人傳承傳統民居文化的興趣,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傳統民居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來。如SMG融媒體中心深度報道部曾出品紀錄片《凝固的詩·探秘中國民居之美》,片中探訪了我國各地十處傳統民居,并利用影像對傳統民居建筑的美進行全方位地展示與宣傳,實現了對我國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傳統民居數字文化創意產品。在保護與傳承傳統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過程中,借助數字技術開發豐富多彩的數字化文創產品具有重要意義,文創產品不僅表現形式十分豐富,其傳播途徑與方式也更加便利,十分適合用于傳播傳統民居文化。此外,還能擴大傳統民居的影響力,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借助資本的力量推進傳統民居保護和傳承事業的發展。如利用數字工具創作以傳統民居為主題的數字繪畫、數字雕塑、數字徽章等衍生文創產品。另外還可與社區達成合作,通過建立社區數字展覽博物館、舉辦文化節等活動,讓社區與當地居民也參與到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當中,既有利于激發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也有利于當地凝聚起大力保護傳統民居的社會共識。這種模式可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推動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地方政府發展以傳統民居為主題的生態旅游事業提供有效指導。
顯然,數字化背景下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不論是將數字信息技術等現代先進的科技手段應用于傳統民居數字檔案的記錄與保存,還是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傳統民居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傳統民居及其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未來,我國應進一步加強對于傳統民居、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鼓勵更多社區、民眾共同參與文化遺產的傳承事業中來,讓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賡續綿延。(作者張娜系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副教授)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