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持續探索和創新實踐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和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日臻完善
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國家將“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安排。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作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是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強調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2023年,黨中央再次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全面總結了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四個重大轉變,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六項重大任務。
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
生態環境狀況逐步改善
自然保護區數量快速增多。我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截至2021年,我國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個數474個,比2000年增加31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9821萬公頃,比2000年增長69.2%。
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據最新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14-2018年)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為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3.0%,森林蓄積量175.6億立方米。與第一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年)相比,森林面積增加1.0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10.3個百分點,森林蓄積增加89.0億立方米。據《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2023年,全國完成造林399.8萬公頃,種草改良437.9萬公頃,完成國土綠化任務超800萬公頃。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顯示,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已達356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形勢比較嚴峻。我國開始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經過長期不懈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土流失狀況已經取得明顯改善。2011-2023年,全國水土保持率從68.9%提高到72.6%,中度及以上侵蝕占比由53.0%下降到35.0%。
濕地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指出,中國濕地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濕地面積達5635萬公頃。截至2022年,我國共有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設立了901處國家濕地公園。
荒漠化沙化治理成效顯著。據最新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連續4個監測期保持雙縮減。截至2019年,荒漠化土地面積257.4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68.8萬平方公里;與1999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0.0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減少5.5萬平方公里。
污染防治攻堅不斷推進
減污治污成效日益彰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陸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法規和標準,制定并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發布“水十條”,出臺《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2005年至2013年,我國首次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土壤污染防控。2016年,國務院印發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首個綱領性文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十三五”期末,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十四五”時期,我國繼續堅持土壤污染風險管控。2023年,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
2018年,國務院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從城市整體層面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推動無廢社會建設。2019年公布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2021年出臺的《“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將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作為總目標。
黨的二十大將開展新污染物治理作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的新任務。2022年,國務院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對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進行全面系統部署。2023年,啟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示范,對14種類新污染物實施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控措施,淘汰8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
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
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一方面,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2022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972億元,比2001年增長8.1倍。其中,燃氣投資371億元,增長3.5倍;集中供熱投資517億元,增長4.7倍;排水投資2677億元,增長9.9倍;園林綠化投資1700億元,增長8.4倍;市容環境衛生投資708億元,增長11.3倍。另一方面,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持續提高。2022年,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8.1%,比2000年提高63.8個百分點;供水普及率99.4%,提高35.5個百分點;燃氣普及率98.1%,提高52.7個百分點;集中供熱面積111.3億平方米,增長9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3.0%,提高14.8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3平方米,增長3.1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9.9%,比2001年提高41.7個百分點。
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一方面,農村清潔衛生狀況持續改善。2023年,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5%左右,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45%以上;另一方面,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2022年,農村太陽能熱水器為7792萬平方米,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6.0倍。
碳達峰碳中和穩妥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十四五”時期開局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個重要文件,構建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2023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與上年持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奮斗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但同時應清醒地認識到,建設美麗中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持續奮斗,堅定不移朝著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邁進,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曹 溪)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