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電子報> 正文

李龍才的產業思維——從“麻城模式”到“蛟河模式”的底層邏輯

2024-10-22 10:14:52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袁然責任編輯:xmt01

  文/本報記者 袁然 

     編者按:

  湖北麻城,中國的中部。吉林蛟河,中國的北部。

  麻城石材,是中國石材產業的翹楚,蛟河石材,是中國石材產業冉冉升起的新星。

  麻城石材,從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決策到年產值近300億,只用了10余年時間。而蛟河石材,從興盛到沒落再到王者歸來,正朝年產值100億的目標快速抵進。

  兩地石材產業的高速發展,被業界稱為“麻城模式”和“蛟河模式”?

  無論麻城石材的問鼎天下,還是蛟河石材的華麗蛻變,兩地雖然相隔數千里,但把兩者注入同一基因的,都與一個石材推手密不可分——這個人就是李龍才。

  因李龍才的深度參與,從麻城到蛟河,石材產業如神來之筆般的快速崛起,使其產業思維備受關注。

  日前,在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就兩地石材產業高速發展的底層邏輯,以及由此形成的頂層思維,李龍才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以下為訪談實錄。
 

李龍才的產業思維——從“麻城模式”到“蛟河模式”的底層邏輯
 

  談投資——

  “我們到一個地方投資,不是單一的去做一個企業,而是去做一整個的產業”

  對于石材來說,我們擁有自己的產業思維。我們到一個地方投資的出發點,并不是單一的去做一個企業,而是去做一整個的產業。我帶去的是幾十家、幾百家企業,去共同打造這個產業。

  也就是說,我們是帶動一個產業在行動,我們可以在當地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將其做強,使其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首屈一指的產業。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引領性。首先從規劃上就要規模化,布局科學合理,按國家的政策,配套的安全、環保設施設備,也要是最先進的。

  到一個地方去投資,要看這個地方有沒有資源優勢、區域優勢和政策優勢。規模我們可以創造,市場我們也可以開拓。如果具備這些條件,我們進入后肯定能做得比較好,也不容易受到政策的影響,特別是環保的政策。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走在政策前面的,一開始就做整個產業的整體規劃,而不是今天想挖一個礦就挖,明天想辦一個廠就建。

  這些規劃包括礦區規劃和園區規劃,這兩個規劃肯定是要先行,不能遍地開花,不能在所有地方都進行開采和建廠。

  只有做到規范,后續才便于管理,管理得當才能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也能夠看出規模效應。若過于零散,則會顯得混亂,不僅不好治理,而且一旦破壞面積過大,治理起來更是困難重重。

  自從國家層面對礦山的環保問題整治以來,不只是石材行業,其他的礦業幾乎都受到了影響。究其原因,就是很多行業沒有做三維規劃,呈現出散亂差的狀態。

  這其實跟當地政府也有關系,政府沒有做三維規劃,剛開始就讓這些行業和企業野蠻發展,沒有制定標準,沒有規范發展,結果碰到問題就只能一刀切,企業和地方均受損失。

  為什么說我們走在政策的前面呢?我們在這之前就做好了規劃,所以在中央環保督察開始后,我們投資的幾個地方都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當然,我們也有很多不足,但是我們一直在積極行動和努力。

  環保督察也是講科學的,有沒有發現問題、有沒有在提升,還是根本無視環保要求,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問題并在提升,環保督察的容忍度就不一樣。

  我們比較幸運,因為見得多,所以在進入一個地方之前,就和政府及相關部門一起,對礦產開采工作進行規劃,設立可采區和禁采區,實現集中開采,同時園區也集中,資源和加工企業都集中在一起,避免遍地開花、漫山遍野地挖掘和到處隨意建廠。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自己賺錢,還應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讓別人也能從中獲利。

  至于產業園,政府和我們需要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一個利益平衡點,以確保各方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共同努力推動產業的繁榮發展。只有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才能夠充分發揮產業園的優勢,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產業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要讓企業入駐,首先得讓企業看到賺錢效應。每到一個地方,我們的主要工作并非經營自己的企業,實在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在推進市場,對接設計院以及國企、央企這些大的建筑公司,讓他們使用我們產區的石材,以此展示我們的優勢。

  只有把市場打開,讓招商引資進來的企業有訂單,產生效應,我們的任務才算完成。也就是說,對于跟隨我們去投資的企業來說,只要不是他個人的問題,最起碼能有收益,而且相比其他地方,這里的收益會相對穩定,具有更長期的、更可預見的利益,這些都是為了讓大家看到在這里投資的好處。

  經時間驗證,我們引資過去的企業,不能說賺了很多錢,基本都是有效益的。

  實際上我們相當于在做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政府能獲得收益,地方經濟也得以發展,同時合作伙伴進來也能賺到錢。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適合這個地方發展的道路,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終將推動地方產業實現質的飛躍。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事情。

  包括剛剛提到的平臺,說我來創造這個平臺,其實并不準確,應該是我們有一定的主導性,與政府以及企業一起,共同打造這個平臺。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平臺應該怎么做,起到一個帶頭作用。

  我不是說這是什么獨特的模式,但這確實也是一種經驗,最起碼是一個成功的樣板。我并不是說這個樣板有多么宏大,外面的夸贊我們也從未放在心上,我們一直在尋找自身的不足,不斷補齊短板。我們也不是說什么都做得很好,只是在大的方向上不會犯錯誤。

  或許因為如此,很多地方都在學習我們的經驗,希望邀請我們去做一些工作。

  說到投資,去投資的地方選擇性很多,我們去不是跟政府談條件,而是要去尋找符合我們自身發展的種種條件,最起碼有十幾個方面的條件能得到我們的認同,才有可能去投資。

  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更要對跟隨我們一起打拼的伙伴們負責。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說服,又怎么能說服他們同去呢?如果不能保證自己的預期,又怎么能保證他們的預期呢?所以在選擇地方投資時,我們非常嚴格和謹慎。

  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有自己的企業,是為這個產業服務的。在麻城,我的企業于 2016 年在新三板掛牌,這對企業的發展有著實際意義。現在我們也在為北交所上市做準備,但這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順其自然的發展。

  我一直致力于把企業做規范,因為我的企業是全國第一家石材掛牌企業,我要起到規范帶頭作用。作為一個生態企業,在中國,石材產業受到了一些不那么公正的認知,我們想做一個代表,證明這個產業是可以的,這是一種產業情懷。

  但我想強調一點,并不是說我們能做到的別人就做不到,只是我覺得自己運氣好,恰好碰到了合適的機會,在恰當的時機節點,所以才取得了成功。

  當然,我們從事這個行業時間很久了,經驗和認知的積累是重要因素。我從1990年就開始進石材工廠當學徒,后來做管理,直到當廠長,一直在福建發展。再后來從事國際貿易,也一直與石材相關。可以說這 30 多年來,我一直沒有離開過石材行業。

  我們原來做的事情主要是外向型的,可能規模沒有國內市場這么大,但是對產品的要求更高,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包括一些理念和意識肯定也不一樣。特別是我們原來與歐美、日本做生意時,他們對石材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我們很清楚這一點,并從中受益。

  第二,我們處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福建,在泉州、廈門等地,我們接觸到的信息會比較多。不敢說我們的眼光一定特別好,但最起碼見得多,積累的經驗也會多,看得多自然也就學得多。當然,我們周邊也有很多高人,經常能夠學到很多東西。

  目前,石材產業在輿論場聲音微弱,有些邊緣化,在國家產業發展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缺乏一些頂層設計。盡管如此,對這個產業我依舊充滿信心。
 

李龍才的產業思維——從“麻城模式”到“蛟河模式”的底層邏輯
 

  談合作——

  “事實一再證明,只有一群對的人在一起,才能做成對的事情”

  實際上,我不能把自己在麻城石材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說得太大。雖然在主觀上我可能有一些想法,但客觀來講,并非如外界所贊譽的這般夸張。

  確切地說,我們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與對的一幫人,一起做了一件對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談及我在其中的角色,正如我之前所說,由于我們在這個行業時間長,見識多,與周邊的合作伙伴們以及國內知名企業家經常交流、學習取經后,把這些經驗運用到了產區中。

  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而已,最多也就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對于一個幾百億的產業來說,我對自己這樣的定位,已然足夠。

  “對的人”,在這里有著豐富的內涵。

  首先,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來說,當地領導是關鍵的“對的人”,領導的思維方式和決策會決定整個環境和生態。如果地方的一把手天天琢磨產業怎么發展,服務不好就問責,那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以麻城為例,麻城的領導們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迫切希望推動地方發展,真心實意地將發展理念付諸實施。我們擁有先進的發展理念,他們能夠接受新的建議和經驗,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氛圍。他們有擔當、有方法,積極作為,為地方的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當然,企業也是“對的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選擇企業時,挑選那些有實力、有潛力、有責任感的好企業。這些企業能夠積極響應地方發展的號召,為地方經濟增長貢獻力量。同時,企業也能在不斷地探索創新中,與地方共同成長。

  這些“對的人”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為地方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李龍才的產業思維——從“麻城模式”到“蛟河模式”的底層邏輯
 

  談招商——

  “一方面是政府信任我們,由我們主導招商;另一方面企業信任我們,由我們撮合招商,這樣成功率就會更高”

  全國不止麻城一個地方在發展石材產業,各地政府從未停止過招商,但為什么有的地方能招到商,有的地方卻招不到呢?

  麻城采取的是“以商招商”的模式,即把招商交給企業去做。這個模式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們與政府之間有著深度的信任,對政府的產業政策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表示認可。認可之后,我們可以將這種認可傳達給有投資意向的企業。

  另一方面,我們既了解政府的需求,也知道企業的需求、擔憂及發展方向等。我們可以在其中起到非常有效的溝通作用,因為很多企業擔心政府的承諾無法兌現,但有我們的深度參與,企業就會多一份信任。

  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個人的人脈和資源起一定作用。我們有產業基礎,在老家時我們就有一定的知名度,雖然沒有現在這么高,但我們的企業在當地一定是遙遙領先的。

  如果沒有實力且不了解企業的發展方向,就不知道該招什么樣的商。我們知道要招全產業鏈的企業,缺什么產品就去找做這種產品的企業,盡量做到全覆蓋,避免同質化。

  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并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環節,而是全面涵蓋了從開采、加工到物流、交易的整個產業鏈條。

  與此同時,并行發展的還有諸如輔料等門類,以及對于下腳料的處理等。我們致力于將粉塵等下腳料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讓所有的東西都能夠轉化為產品輸出,從而實現零排放的目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全鏈條招商,而絕不是僅僅引進一個單純的開采企業或者加工企業這么簡單的概念。

  雖然完全避免同質化不太可能,但最起碼要有方向引導,明確企業在哪里做什么產品。

  所以,“以商招商”一方面是政府信任我們,由我們主導招商;另一方面是企業信任我們,由我們撮合招商,這樣成功率就會更高。

  回到蛟河來說,因為我們有成功的模式,這為雙方提供了信心保障,且能夠平衡供需雙方的需求,很好地融合雙方的需求點,起到關鍵的橋梁作用。這是蛟河在短期內取得如此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從整體的層面來看,政府重視這個產業,是因為它能為地方帶來諸多效益,如促進就業、增加 GDP、提供稅收以及拉動經濟發展等。所以我們要做成規模,就必須有足夠的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入駐,這樣才能產生規模效應。這就是招商的意義所在。
 

李龍才的產業思維——從“麻城模式”到“蛟河模式”的底層邏輯
 

  談模式——

  “把麻城的經驗用到蛟河來,會更高效更直接,不走彎路,甚至可以換道超車,而不是彎道超車”

  至于“麻城模式”或“蛟河模式”,目前雖然沒有完全去總結它,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以全產業鏈為引領的發展模式。兩者的快速發展,自然有它的底層邏輯。

  或許是與我們這一幫石材人思想碰撞多了,麻城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有一些思路在不斷進步,比較某些地方,更具前瞻性。

  我們與地方政府的交流碰撞最為密切,就像剛剛提到的那些,當然不能說是我們的理念灌輸給了他們,這是相互學習、相互碰撞產生的思想火花。

  “以商招商”,是麻城成功的一個重要方式,因為我是直接參與這份工作的,這似乎是我把企業招進來的功勞,但在麻城成功的要素上,我們要去總結或者探討,這一點又沒法不予提及。

  我跟麻城市的領導說過,如果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一個廠都招不到。

  從 2019 年起,我們就停止了再招加工麻城石材的企業,而是全力開始發展面向全國和全球原材料和市場的企業,發展麻城以外的業務,將麻城打造成國際化的產業聚集地,走兩頭在外的路線,即原材料來自外部,市場面向外部,只是在麻城進行集散加工批發。

  不管怎么說,麻城的成功是不可置疑的,我來到這里,政府能夠接受我的理念,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說到蛟河,前面有了麻城這個成功的例子,我們不能脫離事實說話。所以說,大的方式方法,包括所謂的模式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會把經驗用到這里,會更高效、更直接,不走彎路,甚至可以換道超車,而不是彎道超車,一下子就能做到位。可以更快、更高效、更節省時間成本地把產業做到我們想要的規模。
 

李龍才的產業思維——從“麻城模式”到“蛟河模式”的底層邏輯
 

  談蛟河——

  “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當地石材的話語權、投資者的資金周轉率和回報期”

  在吉林蛟河,我們首要解決的是冬天石材不能正常生產的問題,因為天氣寒冷,水結冰是重要原因。

  但是我們到這里做產業,不能只做八個月,而是要做十二個月。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別人來投資,他要考慮資金周轉率,一定會算他的回收期,一年做十二個月跟做八個月是完全不一樣的。

  另一方面,產業要做大,不能受氣候影響,否則會限制市場覆蓋范圍、市場規模和占有率,那就根本沒有話語權了。

  一個產品要在一個地區有話語權,一方面是產品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則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所以,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蛟河石材當前的困境。

  如果我們面向全國、出口市場乃至全球,沒人會因為我們休息而等待。所以必須保證一年四季能生產,廠房設施的保溫、加溫功能是突破口,建筑構造也與之前的普通廠房大不相同。

  在蛟河,我們制定了石材產業20年規劃,即四個“100”的目標——百億產值、百億投資、百家規上企業以及打造百年產業。為此我們規劃了1.5萬畝的產業園。

  當前,這邊石材的供應量雖然不是特別大,但也不算小。然而,在我們到來之前,這里的石材市場認可度低,因為沒有高端標準,只能面向東北三省冬天停工的那些市政工程,沒有面向全國的能力。因為沒有先進的設備、高超的技術和市場推廣能力,導致石材雖好,卻走不出去。

  從 2019 年我們來到這里后,盡管遭遇了幾年疫情,但我們從未停止推廣市場,特別是和業內大佬以及市場推廣能力強的人,形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并且針對性地尋找應用場景。

  從去年開始,全國很多機場都開始使用蛟河的石材。以前這個數字是零,現在像北京的地鐵站、機場以及北京副中心通州等地,都在使用這里的石材。因為我們這邊的石材成本低且產品好。

  所以,我們目標清晰地在三個方面努力,一是針對性地對產業進行升級;二是有計劃地推廣市場;三是找到產品的高端應用場景。

  國內市場現在得以打開,出口市場也被打開。這就是您感到驚奇的,為什么行業里很多人在叫苦,這里的生產卻沒有產業寒冬的感覺,依然熱火朝天的原因。

  談麻城——

  “如果大家能夠腳踏實地,推行‘兩頭在外’的模式,將麻城真正打造成為世界的花崗巖中心,那將會是一件極具價值的事情”

  麻城石材產業園區有25000畝的規劃面積,給未來留有足夠的成長空間。要充分的利用好,更上一層樓。但在我看來,接下來要努力去做的,是在2019年就開始推行的那種兩頭在外的模式,就如同福建的水頭一樣。

  那么,究竟什么是“兩頭在外”呢?

  也就是說,原材料來源于世界各地,市場同樣面向全球,這便是所謂的“兩頭在外”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打造一個大型的集散平臺,成為一個產業基地。這里所提到的平臺經濟,有時候大家可能會誤解為僅僅是互聯網平臺,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互聯網平臺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最為重要的是要打造出一種產銷一體化的模式,能夠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集中到這里進行加工。

  麻城與福建相比,存在一些不同之處。其不足在于麻城離海外的距離相對較遠一點,但是它的優勢在于離市場端更近一些。這樣的話,兩邊的優勢和劣勢可以相互對沖,只是我們需要將麻城的這種模式做出規模,使其真正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持續發展和壯大。

  對于麻城而言,期望能夠對全世界的市場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進而成為一個關鍵的樞紐。最終期望達成這樣的一種局面:當人們需要采購花崗巖的時候,就會想到麻城。

  倘若能夠真正實現這一目標,那么當世界的花崗巖市場有需求時,在麻城都能夠得到滿足。因為有了明確的分類,不同的石材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得到最好的供應。

  所以說,如果我們選擇走這樣的發展道路,麻城的發展完全可以實現成倍的增長。而且我們是具備相應條件的,只要能夠加以正確的引導。

  然而,目前我們面對的情況是,有些人滿足于現狀,飄飄然,有的企業也過于自信和自高。如果大家能夠腳踏實地去做,將麻城真正打造成為花崗巖之都,使其成為世界的花崗巖中心,那將會是一件極具價值的事情。

  麻城擁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只要能夠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并且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就有很大的機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

  打造世界花崗巖中心,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通過吸引全球的花崗巖資源和市場,麻城可以成為石材產業的重要聚集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價值。

  同時,這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麻城石材產業的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麻城成為世界花崗巖中心的夢想,為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談競爭——

  “在礦權密集釋放的當下,需要給各地方一些較為隱晦的忠告,請認真思考頂層設計以及自身所具備的優勢”

  在礦權密集釋放的當下,無論對于麻城還是蛟河,肯定會形成一定壓力,這是毫無疑問的。對此,我們要再次強調之前提到的忠告,即某個產品已在某個地區形成了較大規模,就一定要控制同類產品的規模,不能盲目擴大。

  我們在 2019 年就開始控制本地石材生產的擴充,這并非為了保護自己而阻止別人發展,而是我們具有先進性的體現。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控制規模,提早進行了環保方面的布局,比如礦山復綠、水處理,以及礦山集中開采,我們是全國最早采取這些舉措的產業園。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優勢,不能說哪個地方不好,但關鍵問題是其優勢是否明顯,能否適應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要素。規模必須根據市場來控制,不能無限量擴大,否則激烈競爭會導致誰都無法盈利。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肯定要拼實力。

  再來審視一下頂層設計是否足夠出色、足夠科學呢?就某些地區的石材產業發展狀況而言,我著實難以看好,這些地方的產業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處境比較危險。

  在一些地方,當地的礦山全然被國有平臺所掌控,連開采工作都由國有平臺負責操作,而民企僅僅只能從事一些加工環節的業務,在我看來,應該讓民企更加靈活地參與到產業發展環節當中去。

  因為石材產業雖然算不上擁有眾多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類型,但是如果缺少了人的積極因素,那肯定是無法做好的。政府可以邀請企業參與產業發展,然而如果僅僅只有開采環節得以加強,卻沒有龐大的加工能力以及強大的推廣能力,那么這個產業就等于無法運轉起來。而且很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本地開采的石頭無人問津,企業反而去其他地方購買石材。這是因為這種模式與市場嚴重不接軌,缺乏足夠的靈活性。

  對于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來說,我們需要給各個地方一些建議,讓他們認真審視頂層設計以及自身所具備的優勢。

  麻城和蛟河,這里的產業已經崛起,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也并不遜色,再加上還有先進的理念作為支撐。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中,有著明顯的集聚效應,強者會變得更強。

  從中長期來看,石材產業的前景確實是看好的,但這是有條件地看好。在任何一個行業當中,都是規模企業、品牌企業以及大企業在市場中起到主導作用。

  我們在麻城和蛟河的發展是有充分依據的,有其科學的底層邏輯和先進的頂層思維,并非盲目自信。我們對于自己看重的地方投入精力,就有信心讓其發展起來,這就是我們的自信所在。

  總之,石材產業的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頂層設計、市場需求、企業實力以及政策支持等。只有在各個方面都做到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當以更加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石材產業的未來,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為產業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談市場——

  “國家這么大,稍加刺激市場就足夠,石材行業在輿論場聲音微弱,行業巨頭站出來發聲很有必要,上層重視才會有頂層設計”

  我不能代表整個石材行業,但就我所熟悉的花崗巖行業來說,前景值得看好。使用石材建設絕對有諸多好處,不容置疑。一方面石材建筑永久耐用,另一方面有文化底蘊。像上海外灘的建筑很漂亮,很多知名建筑如意大利梵蒂岡、白宮等都是石頭建造。石頭越久越有歷史感,能承載濃厚的文化底蘊。人類文明如果沒有石頭作為重要載體,會丟失一大半,在博物館中也能看到很多石頭文物。

  所以石材在建筑領域確實具有一定的剛性需求,只要有建筑就離不開石材,從鋼筋混凝土中大量的砂石料,到建筑的貼面、墻面、地面等都可能用到石材。

  我們所做的建筑石材,尤其是花崗巖,與房地產的直接關系相對較小,房地產更多使用大理石,而花崗巖主要在一些小區及特定場景中少量使用。

  雖然我們與城市基礎設施更新升級關系密切,但受到房地產下行的間接影響,因為城市未擴容、地方政府資金緊張會導致市政工程訂單減少。

  然而,在一些大型基建項目,比如機場建設,目前仍有較大需求。按照國家民航局的規劃,到2035年,民用運輸機場將達到400個,預示著未來10年,還有 100 多個機場將拔地而起,這體現了大型基建的大需求、大供應,國家級重大工程仍會用到石材,但并非所有機場建設都與所有石材相關。

  而城市升級這一方面會受房地產影響而萎縮,因為城市升級主要為了造地、擴容,只要有擴容和升級,就會有石材的剛性需求。如果有建筑、有人活動,就一定離不開石材,而且中國的石材使用率實際上很低,特別是飾面石材,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在歐美,很多大型建筑全部采用石材,而中國更多是土木結構,瓷磚使用也較多。隨著國力增強、國民自信提升和經濟能力提高,消費理念如果跟上,石材市場會進一步擴大。

  從設計層面來看,能設計石材的設計師相對較少,中國設計師水平參差不齊,很多設計師在設計時不考慮石材的物理屬性、配色等問題。一些大型建筑如貝聿銘等大師的作品更多用到了石材。所以,如果要拉動消費或市場,需要從源頭抓起,從人的理念上抓,理論上可以讓設計師來帶動。

  目前來看,國家政策在石材使用方面缺乏一定的引導。比如石材鋪在地板上雖然一次性投資多一點,但卻是永久的。國外的街道不會像國內某些地方這樣頻繁翻新,幾百年的石頭街道依然堅固。像北京長安街邊上人行道的厚石材,還有羅馬用石頭堆砌的城市一般,經久耐用。相比之下,一些建設如房屋和街道的反復修繕成本更高,花費大量資金卻不一定能真正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在鄉村振興方面,我國正在推進鄉村道路建設,但真正的細節之處還未充分體現。歐美國家城鎮化進程早于中國百年,他們現在不僅在城市有修繕,還大量在農村使用石材,建設農村別墅、庭院、路邊花壇等。我國國土面積大,未來鄉村建設中石材的使用有著廣闊的藍海市場,但這需要時間以及多重政策的支持,包括設計理念和消費觀念的轉變。

  我們需要把行業的聲音放大,引起高層重視,就有可能影響到上層決策。石材行業的巨頭說話更有影響力,經常性的站出來為行業發聲,能形成一種聲勢,是有必要的。像您們這樣能向公眾發聲的人,將意見傳達給主管部門和國家層面,也能為石材產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只要稍加刺激,比如地方政府資金充裕時能繼續推進建設,再加上政策支持,是有好處的,可以拉動整個產業經濟。

  但地方政府也要有規劃地發展,不能盲目,因為地球上雖然不缺石頭,但也不能無限擴充,否則會造成重復建設等問題。

  石材行業雖有前景,但要實現發展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下一代來完成,這是中長期的計劃,需要各方面努力得當。同時,很多地方政府盲目發展石材產業也存在巨大風險。不但政策要到位,同時自身優勢要明顯,才有必要去推動,因為面臨著巨大的競爭,若同質化競爭嚴重,可能會導致大家都陷入困境。

  我們需要追求的是雙贏,所以這一點需要忠告大家。一方面,市場再大也不可能無限大;另一方面,雖然地球上不缺石頭,但如果優勢不明顯就盲目發展,可能會出現系統風險。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