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得尤為迫切。建筑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其應急設備的功能和性能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結合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分析建筑應急設備的重要性、現狀及提升措施,以期為我國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借鑒。
建筑應急設備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一是保障生命安全。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中,建筑應急設備為被困人員提供緊急救援、避難和逃生通道,有效降低人員傷亡。如消防設備、緊急照明、應急疏散指示標志等,在關鍵時刻能救命于水火。二是減少財產損失。完善的建筑應急設備能夠降低災害損失,保障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安全。如防震設防、防洪設施、安防監控系統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三是提高社會穩定。及時有效的應急響應能夠減輕災害帶來的社會恐慌,維護社會穩定。建筑應急設備的完善,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全社會應對災害的能力。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經歷了一場7.1級地震,震源深度達到了22千米。在這次地震中,盡管震級較高,但由于房屋建筑的抗震設計、及時的應急響應和有效的救援措施,地震造成的傷亡相對較小。此外,在這次夜間地震中,建筑應急設備的功能和性能也得到了實際的檢驗。消防設備、緊急照明、應急疏散指示標志等在救援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人員的安全疏散提供了關鍵的指引的同時,防震設防、防洪設施和安防監控系統等也展現了其在實際災害中的重要性,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穩定。
當前建筑應急設備事業提升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一是法規政策尚不完善。目前,我國尚缺乏針對建筑應急設備的統一法規政策,導致各地建筑應急設備配備標準不一,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例如一些地區可能只關注消防設施的配備,而忽視了對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的應急設備。二是應急設備的品種和數量在不同建筑中也存在不平衡。在一些地震不活躍區,建筑物的抗震設計和防震設備就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三是應急設備使用率和維護情況也不理想。部分建筑應急設備長期處于閑置狀態,缺乏定期維護和演練,導致實際使用效果不佳。這種情況在一些老舊建筑中尤為明顯,這些建筑的應急設備往往因為年代久遠而功能退化,急需更新和升級。
提升建筑應急設備功能的措施建議。一是完善法規政策、統一應急設備配備標準。建立健全建筑應急設備的法規政策體系,明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建筑企業的責任,確保法規政策的貫徹執行。制定建筑應急設備配備的國家標準,明確各類建筑應急設備的種類、數量和配置要求,確保應急設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二是加強應急設備配備管理。建立健全建筑應急設備配備的審批、驗收、維護和監督機制,確保應急設備的質量和有效性。提高應急設備使用率。加強應急設備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建筑使用者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確保應急設備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三是推廣先進技術。鼓勵建筑企業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提高建筑應急設備的智能化和適應性,如采用智能報警、自動噴淋、緊急照明等設施。四是開展應急演練。定期組織建筑應急演練,提高建筑使用者和救援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有序地進行救援。
踐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升建筑應急設備功能的進路。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我們認識到必須將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納入戰略規劃,從制度的頂層設計出發,理順建筑應急設備事業發展路徑。二是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是提升救援效率的關鍵。二十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強調要加強對基層應急隊伍的培訓力度,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實戰能力,同時加強基層應急物資儲備,確保應急物資的及時供應。三是推動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結合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廣泛開展多種層次、多種類型的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通過教育和培訓,確保每個人都能在災害發生時做出正確的反應。四是探索新技術下的全行業建筑應急設備提質增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應急設備的智能化、網絡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智慧應急是新發展階段應急管理創新的希望所在。我們需要把握這一趨勢,推動應急設備的智能化升級,提高災害預警的準確性和救援行動的效率。此外,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及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的任務日益艱巨,隨著社會救援職能向全災種方向拓展,應急裝備行業將更加注重產品之間的聯動和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應急救援體系,通過體系化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種資源,提高應急救援的整體效能。
總之,完善建筑應急設備功能和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有效地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和諧。(作者:古麗娜·朱馬汗 馮驍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