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浙江湖州,畫舫聽雨的清麗之地,樂居一生的長安之鄉,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的誕生地。當地多年來始終堅持把美麗城鎮建設作為“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持續探索城鄉融合、全域美麗的發展路徑,加快提升全市城鎮現代化水平。
立足大棋局
描繪美麗城鎮新藍圖
在城鎮化進程中,高標準謀劃頂層設計是關鍵所在。隨著《湖州市新時代美麗城鎮建設實施方案》的發布,這座江南水城明確了年度任務目標、創建類型和建設時序,各區縣也進一步深化編制縣域美麗城鎮建設行動方案,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空間布局,明確縣域美麗城鎮建設的任務書、路線圖、責任表、項目庫。
“湖州市按照‘一鎮一方案’的要求,邀請國內知名設計院開展美麗城鎮建設方案編制,采取分級評審、統一備案的方式,挖掘歷史、人文、建筑等內涵,用城鎮文化元素和產業特色構筑小城鎮發展之魂,成功塑造了埭溪美妝小鎮、善璉湖筆小鎮等一批有個性、有底蘊的美麗城鎮。”據湖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書記、局長忻忠華介紹,當地緊扣美麗城鎮建設基本要求和群眾所需,狠抓項目建設,全市共完成美麗城鎮建設項目2000余個,完成投資約650億元,并充分考慮建成后運營的需要,一體謀劃建設方案和運營方案,讓項目建得起,讓運營可持續。
聚焦大視野
開創美麗城鎮新格局
谷內畫溪經流,多千年銀杏,入秋則為盛境。坐落環太湖七十二峰最高之弁山,最高峰云峰頂海拔超500米。昔日蘇軾登臨,曾有“浩浩湯湯納千派”之贊。
作為中國茶文化發祥地之一,長興水口龍山“古韻岕谷”縣域風貌區讓茶文化藝術成為推介長興、展示長興的一張精品名片,極大促進了長興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文化自信的同時推進鄉村產業的振興,帶動百姓共富。
在湖州,風貌提升讓文化底蘊得到了充分彰顯。重點推進老集鎮、城郊結合部、產業片區等整治,打造縣域風貌樣板區,最大限度傳承地方文脈。與此同時,當地還借助數字化手段,賦能助力基層治理。織里鎮還打造了首個集政府部門、商會協會、法律系統、社會組織于一體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真正實現了群眾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化解率高達99.7%。有效的基層治理和創新機制還吸引了青年回流入鄉。
安吉縣天荒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許進京介紹說,該鎮以貸款貼息、裝修補貼、日常運營補貼等多種形式支持初創企業,以項目專班人員“1對1”機制推動“全球合伙人”項目管理,帶動招引大學生人才800人。
借力大環境
開啟美麗城鎮新征程
安居方能樂業。從“有的住”到“住得好”,湖州聚焦公共服務,圍繞“宜居”做文章。堅持把共建共享作為美麗城鎮建設主線,引入“社區化生活”概念,打造鎮村高品質生活圈,該市在全省率先出臺美麗城鎮鄰里中心建設導則,目前已累計新建鄰里中心58個、近4.1萬平方米,實現了城鄉同標準、同服務的幸福鄰里中心全覆蓋。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打造“全天候鄰里綜合體”,禹越鎮以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本地居民與園區外來人口的和諧共處、精神共富。
住得好,有產業,生活的滿足感自然更加充盈。“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在家附近就業。”梅溪鎮紅廟村村民楊金花坦言。
得益于該鎮聯合第三方團隊打造的“深藍計劃”項目,去年過年,村里80周歲以上的老人都得到了該項目主理人發的春節紅包。“深藍計劃”項目不但解決了廢棄礦坑的安全隱患問題,同時帶來了持久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企業盈利、集體增收、農民共富多方共贏。如今,每賣出一杯咖啡,就有49%的收益回饋村里,切實讓村集體、群眾有獲得感。而這亦是湖州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動美麗城鎮建設的得力之舉,通過創新“集體+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讓本土產業發展成果惠及群眾,增加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梅嘉赟)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