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那個石墩子,是我們年輕時候給稻谷脫殼的石臼。”“家門口這口井也還在,里面還有水呢!”……68歲的坂美阿伯石雙蓮重回熟悉的古厝,在前后厝來回踱步,為廳堂里的八仙桌拂去塵埃,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把他帶回四十多年前的年輕歲月……
日前,湖里區金山街道五通社區“坂美九十九間”完成最后的修繕工作,它所在的坂美民俗文化園不久后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坂美九十九間”是廈門島內現存最為精美的、體量最大的閩南紅磚大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名門豪宅工藝精湛
確實有99個房間
紅磚厝是閩南一帶具有代表意義的傳統民居建筑,外在建筑艷麗,內在樸實端莊。廈門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員鄭東第一次走進“坂美九十九間”時,拍照都不敢離得太近。“古厝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一是氣勢宏大,二是飽經滄桑。”
據記載,“坂美九十九間”總建筑面積約182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坂美九十九間”,并非虛名。“我認真數過了,確實擁有99個房間,包括83個房間和16個厝尾間”。鄭東說,“九”在古代有至高的含義,也象征吉祥、尊貴,因此“九十九間”常常是虛指。然而在20多年文博工作里,他頭一次在廈門見到完整的“九十九間”。
“坂美九十九間”采用石雕、磚雕、木雕、泥塑、瓷片剪貼等裝飾手法,工藝精湛。例如屋頂的剪瓷雕圖案“鳳凰于飛”就十分精美,代表富商大族的心中理想,因為石氏的祖先曾高中進士,赫赫有名。
《湖里文史資料》記載,“坂美九十九間”的主人是清朝航運商人石日華。相傳石日華擁有99艘大船,他的居所也逐漸擴建成為擁有99個房間的群落,也就是今天的“坂美九十九間”。與一般閩南民居的單護厝或雙護厝不同,“坂美九十九間”有八列護厝,因此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13年,湖里區政府將其登記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墻壁剝蝕屋瓦脫落成危房
一份檢察建議開啟修繕
石雙蓮推開一扇沒有關嚴的木門,進入古厝中,但見門中有門,巷中有巷,恍若迷宮。盡管房門有些褪色,但古厝干凈整潔,散發古色古香的韻味。
“四十多年前,我結婚時搬進這里,大女兒就在這間房子出生,當時這里住著70多口人,逢年過節別提有多熱鬧了!”站在偌大的院子里,石雙蓮耳邊似乎回響起當年的歡聲笑語。
而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石家人的傳說和“坂美九十九間”似乎被湮沒在舊村里,昔日用金山銀海砸出來的“豪宅”也慢慢凋零。在一張拍攝于2019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古厝房門破舊、墻壁剝蝕、屋頂瓦片脫落,私接的電線、堆放的雜物看起來凌亂不堪,已然不見往日繁榮的景象;中庭內甚至搭蓋了違章建筑,更是讓這里成為危房。
城市更新,讓古厝有了新的生機。湖里區在推進東部舊村改造過程中,意識到需要統籌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建設,并研究制定了《湖里區東部舊改片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案》,因此留下了這個寶貴的古厝群落。
2021年,一份檢察建議,讓這個古厝群落重回公眾視野。
當時,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要求檢察機關探索辦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損害案件。2021年5至6月,湖里區檢察院實地勘察了轄區三十余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場所,發現包含“坂美九十九間”在內的多處建筑存在日常維護和修繕不到位的情況,其中“坂美九十九間”成為危房、違章搭蓋等情況備受關注。
在對湖里區文物主管部門和轄區街道辦事處開具的檢察建議書里,區檢察院提出應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確保文物安全。建議得到了湖里區的重視,“坂美九十九間”修繕工作正式啟動。湖里區文旅局組織開展現場勘察、編制設計方案,區城管局、區征收中心、金山街道等職能部門依法查處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周邊違反城鄉規劃管理的新增違法建設,加快推進征拆進度,最終形成古建筑共同保護合力。
保留原本形制和工藝
復原“會呼吸的墻”
2023年5月,坂美民俗文化園正式動工建設,也同步開啟了“坂美九十九間”的修繕保護。
根據《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修舊如舊,需要保留原本的形制、結構、材料、工藝。保留建筑群的結構好理解,保留形制指的是什么呢?鄭東說,較為高大的主厝屋頂是人字形山墻和燕尾脊,而較低矮的護厝則是馬鞍形山墻和田埂脊,在修繕過程中要注意加以區分,“不同的形制代表建筑主次關系和建筑文化內涵,這些都包含很重要的信息。”
為了將墻面盡量做到接近原汁原味,修繕團隊專門到泉州安溪、南安請來老手藝人,并找到閩南古厝使用的海蠣殼煅燒灰,按傳統工藝流程將殼灰先浸泡在專門的水池里半個月以上,使灰漿質地更有韌性,然后加入淡水沙和水調配攪拌,對墻面進行抹灰、壓光。拍漿時還需掌握合適的干濕度,這樣才能使墻面干透后不容易開裂,經久耐用。
在修繕現場,師傅和工人們根據圖紙要求對木料進行加工,將整塊原木用斧頭砍剁成所需要的尺寸,保留了手工痕跡。作為修繕工作的相關負責人,湖里國投工程公司的工作人員潘勁松解釋說,無論是一塊紅磚,還是一塊木雕,都要盡量采用古法手工藝制作——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古建筑只是修修補補卻比蓋樓房耗時更久。
如今,這片古厝的整體修繕完成,勒腳、墻身、檐邊盡量保存原有印記,屋內的木架構和房頂全部修葺一新。未來,包括“坂美九十九間”在內,整個坂美民俗文化園將挖掘閩南、閩臺、華僑、海絲等特色文化元素,打造閩南民俗展館、海絲文化館、非遺研學基地等,讓城市更新和文化傳承深度融合。(王 成)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