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川故居、吉辰大街9號民居、廣州紡織機械廠舊址工模具車間、廣州海軍學校舊址……這些建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廣州市海珠區傳統風貌建筑。目前,海珠區已公布共三批143處傳統風貌建筑,分布于13個街道,包括民居記憶、工業遺跡、村落標志、宗族印記、教育痕跡等類型,集中反映了海珠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民俗傳統和時代特征,凝聚著諸多老海珠人的鄉愁記憶。
近年來,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珠區分局創新工作方式、下足繡花功夫,堅持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傳承好傳統風貌建筑,全心全意守護海珠老城的“根”與“魂”。
嚴謹認定,持續豐富保護名錄
根據《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規定》,傳統風貌建筑是指能夠反映歷史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對整體風貌特征形成具有價值和意義,且未被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的建筑物、構筑物。
海珠區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中心城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眾多具有悠久歷史的老建筑,而這些老建筑往往隱匿在街頭巷尾,默默等待人們的發現。為做細做實傳統風貌建筑認定工作,該分局全面梳理轄區內老建筑的基礎信息、多次實地勘查老建筑現狀情況、反復征求各部門意見、積極與相關管理單位和產權人進行溝通,致力于保護能反映海珠近現代傳統風貌、展現海珠歷史文化脈絡的老建筑。截至目前,海珠區已先后于2020年、2023年和2024年認定了三批共143處傳統風貌建筑。
去年5月,海珠區公布第一批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圖則,這是廣州市首批公布的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圖則。該保護圖則通過劃定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范圍、建筑價值要素,明確保護要求、合理利用建議、禁止使用功能等,以“文字+圖集”的方式,直觀明確地為相關職能部門和群眾解答了“怎么保”的問題。
今年11月,海珠區繼續推出了第二批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圖則。該批保護圖則在前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通過增加圖則文本部分、用紅藍色虛線區分標注保護要素、運用無人機技術對部分建筑進行全景拍攝等方法,力求讓保護要求更清晰、保護要素更具體、風貌展示更全面,不斷提升保護圖則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該分局還探索性開展重點傳統風貌建筑三維激光掃描測繪,搭建形成高精度的數字模型。該數字模型不僅精準反映建筑的結構、尺寸,同時完整記錄了建筑的整體原貌,為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以用促保,助傳統風貌建筑新生
活化利用就是對老建筑最好的保護。胡一川故居,原是革命藝術家胡一川在廣州的居所,現已活化為胡一川研究所,建筑整體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完整保留內部家具陳設,有機融合現代使用需求,形成集藝術家故居、藏品庫房、展廳及研究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展覽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益。又如醵園舊址,現已活化為廣州航海學院辦公場所,建筑通過適當調整內部空間布局,改善通風采光環境,既保留了歇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等特色構件,又滿足了辦公需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使用價值。
為了激活傳統風貌建筑的使用價值和效益,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珠區分局積極鼓勵和指導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責任人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化利用,同時不斷優化修繕設計方案審查流程,先后制定修繕方案審查、專家評審等工作指引,不斷提升審批質效,切實做好傳統風貌建筑修繕規劃管理工作。傳統風貌建筑的活化利用有了“海珠案例”。
據介紹,該分局會同住建、城管、街道等部門,結合綜合行政執法、社區網格化管理、房屋安全結構核查等工作,建立起傳統風貌建筑日常巡查工作制度,動態監測傳統風貌建筑的現狀情況,做到及早發現問題、制止問題、解決問題。今年4月,該分局還聘請了專業技術團隊開展傳統風貌建筑保護現狀評估,全面掌握海珠區傳統風貌建筑情況。
另一方面,該分局牽頭印發了海珠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施工作方案、海珠區建立健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標本兼治長效機制等一系列制度,為做好傳統風貌建筑保護打好制度基礎。
同時,切實加強名城保護政策宣傳和培訓,組織開展《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規定》宣貫培訓會、傳統風貌建筑政策宣講會等活動,編制《海珠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手冊》圖文并茂解讀傳統風貌建筑相關政策規定,不斷提高職能部門、街道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和保護意識,推動形成名城保護管理工作的強大合力。
接下來,該分局將堅持統籌推進、精準施策,發揚“敢擔當、敢創新”的精神,以更加扎實、更加精細的作風,繼續做好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工作,為海珠老城煥發新活力貢獻規劃資源力量。(李春煒)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