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袁然
據權威機構統計數字顯示,2023年,我國石材機械及工具出口近50億美元,而進口僅2億美元。
從一個石材機械的進口大國到出口大國,足見我國石材機械制造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以及中國制造在石材行業的巨大潛力。這一數字變化的背后,是中國石材機械制造人與時俱進、敢于創新的生動寫照。
日前,記者專訪了泉州華大超硬工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董事長吳建,作為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講述再現了中國石材機械制造領域快速崛起的這一段歷程。
我與石材結緣,用技術推動石材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石材機械制造人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
記者:業內人士提起您,多以“博士”相稱。您是機械制造博士、專家型的企業家,您是怎么進入這個行業的?
吳建:機械算是我的本行,石材機械是一個分類。我本科是在中國礦業大學學的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碩士、博士,研究的都是機械的切削加工。
畢業后,本來有機會去母校南航的,但我不想天天關門做學問,那個時候書生意氣,認為要報國,就要學以致用,就要到實踐中去。到華僑大學任教后,我開始做石材產業相關的研究,因此與石材結緣。
閩南經濟活躍,特別是石材產業發展的很有特色。在石材研究室工作后,自然跟石材產業打上了交道,如果不到華僑大學機電工程系石材研究室,我是不會走到石材機械制造這個細分行業的。
記者:福建省石材產業發展較早,規模也很大,應該給您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吧?
吳建:華僑大學石材研究室對中國石材產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很早的時候,華僑大學有個領導提出來,福建省有豐富的花崗石資源,具備大規模發展石材產業的條件,因此成立了石材研究室。
石材研究室針對石材加工的設備、切割的工具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早期金剛石工具的技術開發。當時,中國很少有高校系統性地做石材產業的技術研究。福建石材產業能夠做到國內領先,跟這些技術的運用和支撐密切相關。
福建石材產業的發展反過來推動了石材機械制造的興起。當前,與石材產業相關的機械制造、工具生產,大部分集中在福建,延伸了石材產業鏈,進一步奠定了福建石材產業的地位,也成長起來一大批石材行業的頭部企業和行業領頭人,這些人分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構成了石材行業的中堅力量。
記者:為何從科研轉到實體?
吳建: 到華僑大學執教后,華僑大學領導找到我,說學校有個金剛石工具廠,經營狀況不太好,問我愿不愿意接下來?我當時就答應了。所有的朋友、老師,幾乎都說我瘋了,當時我是華僑大學申請博士點引進人員時的第四個博士,大家都看好我在學術之路上的前景。
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需要一個平臺,到實踐中去印證自己的所學與研究。這個金剛石工具廠是國有企業,當時已經是一個星期只上一天班了,剛創建的時候也輝煌過一段時間,后來就慢慢缺乏競爭力了,成了一個包袱。我經營工具廠一段時間后,趕上學校產業改革,就在工具廠基礎上,創立了現在的華大。
創立華大,也是一腔熱血。當時我看到很多石材機械和工具都是國外進口的,價格高昂,國內石材企業買不起。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石材產業要快速發展是不可能的。作為學機械的人,投身石材行業后,一定要肩負起石材機械制造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
說實在的,剛獨立創業時跟我的想象的確不一樣,一開始我們也沒資金、沒有團隊。所有創業的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成功發展活下來的企業,那些倒下去的、失敗的,是大家看不見的。
記者:機械制造是一個很大的范疇,石材產業的鏈條也很長,您為何把目標鎖定在礦山開采這個點上?從邏輯上講,要做礦山開采機械,首先應該成為一個礦山開采的實操專家吧?
吳建:從做機械研究的角度來講,我學的是系統理論,成為礦山切割細分領域針對性很強的專家,是一個尋找的過程。在實踐時,我發現石材礦山的開采比較野蠻和原始,比如爆破開山、人工鑿石、生態破壞嚴重、勞動效率低下、生產事故頻發等。
石材產業要改變這種落后的方式,一定要以技術作引領。于是我下定決心,要“讓天下沒有難開的礦山”,并就此展開了深入研究,走訪了很多國內、國外的礦山,到一線去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與訴求。
我是一個礦山切割專家,就是做切割的設備和工具的制造以及切割工藝的研究。我認為,我們要學會跨界,把其他領域很多成熟的技術引入到我們行業。
從借鑒到引領,中國石材機械制造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作為其中一員我深感自豪
記者:為了實現“讓天下沒有難開的礦山”的目標,您是如何破題的?
吳建:最先關注到了國際上采用金剛石繩鋸機進行石材礦山切割技術,這個技術的出現,使礦山開采進入到鋸切時代,是石材工業的一次技術革命。
2004年左右,我們致力于繩鋸機國產化的研發。我們的研究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在借鑒的基礎上優化、創新、提升,直至引領。
當華大及國內同行將繩鋸機國產化后,很快在石材行業中推廣開來,受到市場的極大歡迎,同類產品的進口幾乎就停下來了。
在沒有國產化之前,意大利一臺37kw的機器大概要50萬,20幾年前的50萬,不是一個小數字,我們現在10幾萬的同類機器設備,比那個時候的切割效率、控制能力等,方方面面要強大很多。
最早我們做繩鋸機是從22kw小功率開始的,逐漸做到37kw、45kw、55kw,然后是永磁電機55kw、75kw,直到現在的大功率履帶式。從零到有,從小功率到大功率,然后到節能大功率,最后實現高度自動化,經過了20幾年。
記者:石材機械制造企業并非華大一家,華大對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或者說是否有自己獨到的研發方向?
吳建:華大的機械制造是打造一個完整的礦山開采機械裝備生態。
我是技術出身,所以我們的強項應該是技術創新,站在技術前沿。我經常到國外去游學,第一手捕捉最新的技術方向和行業需求,跟企業的技術研發無縫鏈接。
我們參與到全球石材裝備制造的賽道,第一個出發點就是金剛石繩鋸機,這個技術是西方先研究出來的。但石材礦山的開采因種類、地形、開采方式等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設備組合。所以,我們把焦點落腳在礦山開采機械裝備生態的打造上。這個生態是什么?就是針對石材礦山開采細分領域,研發制造系統性的機械裝備與工具。也就是說,不論什么樣的石材種類、礦山地形、開采方式,華大都能給用戶提供一套完善的裝備方案。
通過多年努力,華大已是一家具備金剛石繩鋸機、圓盤鋸、鏈臂鋸、帶臂鋸核心切割設備一體化及配套工具的公司,全球很難找到第二家具備這個系統的公司。有的企業可能只有圓盤鋸,有的企業只有繩鋸機,能夠把這兩者都兼備做好的只有華大公司,不僅如此,我們還有電動版的鏈臂鋸和帶臂鋸。
華大的優勢還在于擁有齊全的、高品質的配套工具,比如金剛石串珠繩、刀頭等。
記者:假如用戶只買華大的產品,而不買別人的產品,您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會是什么?
吳建:選擇華大,選擇的是過硬的品質、良好的售后、保持與技術變革的粘性。跟華大合作是跟一個體系的合作,華大能夠提供完善的服務,包括開采方案設計、整套設備、技術迭代、售后服務等。華大在行業里積累了口碑,第一代機器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部分還在使用。在二手市場,華大的設備也是很受歡迎的,因為品質好且經久耐用。這是長時間的積累驗證出的產品效果。
華大是前沿技術的引領者,例如率先大規模使用永磁電機。跟華大保持粘性的話,就可以站在開礦設備和工具的最前沿。比如繩鋸機最新的切割效率已達到30—35平方米每小時,有的產品還只能達到10幾個平方米每小時。開礦效率是很關鍵的,一年開1萬平方米跟一年開2萬平方米是大不一樣的,假如說1萬平方米是盈虧點,低于這個數值就要賠錢,如果達到2萬平方米,多出來的1萬平方米利潤率就非常高。同質化競爭的情況下,肯定是效率高者勝出。
記者:與國際同行比較,華大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吳建:在繩鋸機和礦山圓盤鋸方面,華大技術一直領先。華大的宗旨就是要做技術領先,要做就做行業最好。
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們在金剛石繩鋸機等石材礦山開采切割裝備領域做到了世界水準,其他包括意大利等國家都不如我們。礦山圓盤劇更屬于中國獨有。
線鋸是石材工業的又一次技術革命,這是以中國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現在已經到了我們向國外輸出技術的時候了,許多最新的技術其實已經向國外反向輸出了,比如礦山圓盤鋸、履帶繩鋸機。這是中國石材機械人共同努力取得的成就,作為其中一員,我深感自豪。
中國開采技術的不斷迭代,讓中國的石材礦山,尤其是花崗石礦山開采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時,產能大幅度上升。舉個例子,100米寬、200米長的一個2萬平方米的礦口,中國工程隊現在一個月可以開3層,開出幾萬立方米荒料。在歐洲,一年產幾萬立方米石頭的礦山就是大礦了;在國內,一個礦一年開采幾十萬立方米不構成技術難度。所以,中國石材裝備的競爭力非常強,石頭價格在國際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
跟20年前比,切割的效率提高了10倍,工具的壽命提升了10倍,價格只有原來幾分之一,切割成本變成原來的一個零頭,得益于技術進步,才讓石材變得足夠價廉物美,走向普及運用,要不然很多地方是用不起的。
記者:華大的愿景是什么?
吳建:華大要做石材礦山切割機械這個細分賽道的世界冠軍。把華大超硬設備和工具做成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水平,我們已經在路上了,不只停留在夢想階段。
其實在設備的系統性、工具的配套等方面,我們已經做到了全球獨一無二。我們的競爭對手就是意大利,但我們技術推進的速度、迭代的速度是超過他們的。從絕對品質上來講,某些方面還是有差距,但是我們很快就會追趕上去,甚至超越。
石材機械與石材產業是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關系,我們應合力推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記者:您牽頭組建的“華大石材礦山研究院”的作用是什么?
吳建:華大石材礦山研究院是中國石材協會批復的,是一個開放的公益性虛擬平臺。該研究院創立的初衷,是我發現這個行業匱乏開礦的一些知識,從業人員文化素養、技術知識都有待提高。礦山研究院的定位就是打造中國石材礦山開采的黃埔軍校。來到這個開放平臺,基本上可以一站式獲取所有針對石材礦山開采的知識要素和技術支撐。
在這個開放的平臺上,有石材地質專家、石材礦山開采規劃專家、施工管理專家,還有像華大這種設備和工具一體化的供應商,有眾多的礦山開采隊伍,有石材銷售通道,甚至有資本,是一個整體的石材礦山開礦支撐體系。
記者:華大推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即“礦山切割運營商”,這是跨界嗎?
吳建:這種創新模式是基于更大程度地發揮華大裝備體系的價值,假如你有礦山,但缺乏礦山開采的設備投入和技術能力,華大來幫你開采。我們將利用技術和裝備優勢,為很多礦山提供這種商業模式,我稱之為“礦山開采的連鎖酒店模式”,就是專業開礦,無論是花崗巖,還是大理石,我們都很專業。時機成熟了,甚至可以向海外輸出。
在國外,有很多高品質的石材礦山,因為人力、裝備、開采技術、資金的欠缺,不能得到很好的開發,適當的時機我們中國企業可以抱團出海,參與眾多國際石材礦山資源的開發。
記者:我看到您寫的一篇文章,談的是石材行業的人才問題,您為什么會關注到這個問題,看似跟您的機械制造沒有太多直接關系?
吳建:石材行業的從業者早期都是底層的勞動人民,是一個重體力活,比如采取放炮、鑿巖的方式開采,管理理念、技術創新都比較弱。
在此背景下,石材產業有很大的技術進步空間。未來新的切割技術、研拋技術,包括石材基體表面處理技術以及新的設計和應用會不斷涌現,市場要求越來越高,人才隊伍跟不上,就會制約石材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記者:我之所以關心這幾個問題,是我發現您的著眼點,已經超出了石材機械制造的本身,為什么?
吳建:我們與整個石材行業是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關系。
石材機械不是閉門造車,它是為石材產業發展提供幫助的。石材產業發展起來了,我們的產品才會有更大的發揮舞臺,我們的企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反過來說,也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石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本版圖片由華大提供)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