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百千萬工程”戰略的持續推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已不再是形式與功能的簡單結合,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內涵與意義。在這一過程中,著名發展倫理學者德尼·古萊在其《發展倫理學》著作中提出,美好生活的三種核心價值觀(生存、尊重與自由)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這三大目標訴求共同構成了美好生活倫理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本文結合我國當前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情況,吸收并借鑒德尼·古萊美好生活倫理觀的精髓,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營建提供了全新的個案的設計研究視角和思路。
一、空間定位與功能布局的精準規劃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定位與功能布局應從“美好生活”倫理價值觀出發,注重空間的多元性、包容性和人性化設計。其一,多功能文化空間的設計??臻g功能設置應體現設計為人人的原則,著重解決農村與城市欠缺部分空間,縮小二元差異。例如分別設置圖書室、茶室、農具展示文化、棋牌室、運動室等不同用途的文化空間,滿足鄉村居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提升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質量。其二, 空間的包容性與人性化設計。設計應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兒童、老人以及回鄉人員等,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空間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場所和文化體驗。如為兒童群體設計專門的兒童游樂設施和學習空間,提供安全、互動的環境;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休閑空間,如納涼取暖室、棋類活動室和健身區;為行動不便的村民提供便捷通道,體現無障礙人性化設計原則。其三,靈活的空間布局與多功能轉換。空間布局應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能夠根據不同場合和需求,如農村的紅白大事等,進行及時調整。例如,采用開放式和模塊化設計,使空間能夠根據活動規模的變化靈活轉換。可移動隔墻、活動舞臺和可移動座椅等元素的引入,可以有效實現空間的多功能轉換,使公共文化空間在日常使用中更加高效、便捷。
二、文化內涵的注重與鄉土特色的傳承
鄉村文化是鄉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體現。空間營建過程中,文化氛圍的營造直接影響鄉村居民的空間接納程度。因此,鄉村公共文化空間設計中,應保持并彰顯本地鄉土文化特色。其一,鄉土建筑風格的延續。在設計中,可考慮采用本土建筑風格,如傳統的屋頂形式、門窗造型、墻體材料等元素。通過巧妙運用本土材料與元素,使新建的文化空間與鄉村的整體風貌相融合,保持和諧統一,延續鄉土建筑的獨特韻味與文化氣息。其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入。在廣場、便民中心、活動中心等公共空間中,設計可以融入當地的民間藝術形式,如剪紙、刺繡、雕刻等,通過裝飾、展覽等方式,既美化了空間,又傳承了民間藝術。此外,設計中還可以設置互動體驗區,讓居民和游客親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如陶藝制作、編織工藝等,增強空間的參與感與趣味性,提升文化體驗的深度與互動性。其三,鄉村歷史與故事的講述。在公共文化場所,設計可以通過文化墻、展示櫥窗等形式,呈現鄉村的歷史沿革、重要事件及人物故事,幫助本地居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鄉村的文化底蘊。
三、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化的和諧融合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設計中,自然環境不僅是背景,更是重要的組成單元。設計主體將公共文化空間與自然環境有效融合,可以增強空間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同時增強使用者的環保意識。其一,親自然哲學的引入。設計中,引入本地特有的植物、水體景觀等元素,不僅能夠降低維護成本,還能體現地域特色,增強空間的自然感與和諧性。其二,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應用。設計主體應優先采用節能燈具、太陽能板、雨水收集系統等環保技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升空間的可持續性。其三,景觀與生態的平衡。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設計主體應盡量避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景觀,保護當地的動植物棲息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祝恒威 作者單位:東莞城市學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