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以其獨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海南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眾多游客紛至沓來。它不僅是海口歷史文化的象征,更是海南人民生活與情感的重要載體,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騎樓建筑風格獨特,是海南特色文化的重要體現。其立面分三段,下段騎樓列柱,中段樓層,上段女兒墻。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西方建筑與南洋文化元素,呈現出仿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風格特征。女兒墻被塑造成巴洛克式山墻,建筑上滿是精美雕塑與洋派裝飾,盡顯南洋風情。這種建筑布局多為 “前店后居” 或 “下店上居”,適應了海南炎熱多雨的氣候,既能遮陽、避雨、防眩光,又充滿市井氣息,完美結合了商業與居住功能。
工藝文化在騎樓老街也展現得淋漓盡致。灰塑、炭畫、椰雕、糖畫等傳統工藝作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與民俗韻味,是海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瓊劇作為地方戲曲,以獨特唱腔、表演形式和劇情展現海南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與人民生活,堪稱藝術瑰寶。這些傳統工藝在騎樓老街得到傳承與發揚,成為其獨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在海口騎樓老街的改造過程中,傳統工藝發揮了關鍵作用。騎樓工匠們運用雕刻、繪畫、砌磚等傳統技藝,使每座騎樓都保留了獨特的地域特色與歷史風貌。同時,注重現代功能的融入,滿足現代商業與居住需求。例如灰塑工藝,以紙筋灰和草筋灰為原料,在鐵絲、瓦片或竹片骨架上塑造作品,融入花鳥草木及中國傳統吉祥符號等本土文化元素,還采用珊瑚礁、海螺等天然材料,賦予作品耐久性與隔熱性。壁畫工藝則注重對原有海南特色壁畫的保護與修復,并在此基礎上重新創作,將海南自然景觀、民俗風情與歷史傳說融入其中,使壁畫成為騎樓建筑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木雕工藝在門窗、欄桿、梁柱等部位展現精湛技藝,以傳統吉祥圖案為主題的木雕作品寓意美好,傳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工藝。
在傳統工藝的傳承方面,邀請經驗豐富的文昌等地知名工匠參與修繕工作,通過言傳身教將技法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修繕過程中嚴格遵循傳統工藝流程,使用傳統建筑材料,如灰塑工藝采用草紙、海灰、糯米、石灰、紅糖、稻草等材料制作。對于重要歷史建筑,堅持突出修繕原則,保留原有建筑結構與裝飾,細致修復特色建筑構件。在創新方面,引入現代建筑技術和材料,如采用鋼結構加固建筑結構,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防水、防潮,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三維建模和數據采集。在灰塑、壁畫創作中結合現代文化元素和審美需求創新題材內容,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展覽,創新展示與傳播方式,如舉辦海南椰雕展、黃花梨沉香藝術展、南洋騎樓老街美術展等。
修復工程中,依據騎樓現狀采取分類分級策略,實施保存式、恢復式、再生式三種修復方法。保存式保護保存較好的騎樓原有風貌;恢復式針對如天后宮等歷史建筑修繕并添建部分建筑使其與街區融合;再生式對無法修繕的騎樓重新規劃設計。在融合傳統與現代建筑特色上,堅持 “修舊如故” 原則,維護建筑外立面,引入現代技術規劃內部空間,采用現代材料還原建筑風貌,如制作水刷石樣板。
傳統工藝在海口騎樓老街改造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留歷史風貌與文化特色方面,通過灰塑、木雕等工藝修復建筑外立面,重現精美的雕花、裝飾構件與紋理圖案,還原建筑色彩與質感,選擇和處理建筑材料遵循傳統工藝,采用獨特結構加固方法增強建筑穩固性。在提升藝術價值與審美體驗方面,灰塑、壁畫、木雕等藝術形式增添藝術氛圍與文化內涵,其空間營造方式兼具實用性與審美價值。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年輕工匠,為傳統技藝傳承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海口騎樓老街在傳統工藝的精心雕琢下,既保留了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根脈,又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與魅力,成為傳統與現代交織融合的典范之作,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持續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文化光輝。(作者楊萍系海南科技職業大學風景園林教研室主任、講師;張宏贍系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