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默默描繪著漫漫長河的歲月,靜靜書寫著悠悠時光的故事,雋永印記著古色古香的往事,活靈活現著濃郁質樸的風情,讓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賡續文化基因,把握時代脈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近年來,江西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及關于歷史文化保護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城鄉歷史文化保護,以豐富的城鄉歷史文化遺存,凝結城市記憶,牽住居民鄉愁。
黨校充電
樹牢保護意識
做好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各方面、各環節,緊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發揮“頭雁效應”,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今年年初以來,江西省建立并全面落實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向本級黨委及上級主管部門年度專題報告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情況制度,部署開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課程進省、市、縣三級黨?;顒?,動員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主要負責人站上講臺進行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黨校課程授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及網絡等媒體平臺營造尊重歷史、崇尚學習、重視傳承的濃厚氣氛。有條件的地區利用本地歷史文化遺產打造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例如贛州市將白馬廟41號歷史建筑打造為“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現場參觀點,弘揚贛州宋城優秀傳統文化;瑞金市將沙洲壩紅井革命舊址群打造為黨員干部現場教學點,提升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及能力水平。
黨群聯動
推動留存建檔
建立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制度,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民主體的工作格局。
自2023年3月《關于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方案》印發以來,江西省各級黨組織、干部和黨員迅速投身到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多地通過劃定黨員責任區、建立黨員包保制度、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發動廣大黨員帶頭參與保護。全面開展普查建檔行動,用好全省歷史文化保護信息平臺,開展數字化信息采集,納入更多近現代和當代重要建設成果,建立保護“家底冊”。扎實推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及傳統村落申報,堅持“成熟一個,申報一個;系統推進,批次公示”。注重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近年來共爭取中央資金9.25億元、省本級安排3.4億元用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引導各地建立政府獎補、產權人自籌、社會資本參與等多元化的保護資金籌措機制。
目前,全省傳統村落及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已有50余片歷史文化街區完成或正在進行修復利用,千余棟歷史建筑完成了保護性修繕。
黨旗領航
統籌更新改造
保護歷史文化、守護城市記憶,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城市更新的任務之一。近年來,江西省結合部省共建城市高質量發展示范省建設、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行動、城市更新等工作,推動轉變建設理念,正確處理城鄉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關系,將支部建在項目上,黨旗插在工地上,讓城鄉既有“煙火氣”,也有“安全網”,更有“故鄉情”。
吉安市吉州區釣源村在傳統村落升級改造過程中,成立臨時黨支部,組織黨員群眾一起上,3個月內完成古建筑收儲、土地征收等工作。永新縣推行“針灸式”“漸進式”改造,平衡城市與自然,恢復城市傳統肌理,圍繞群眾需求開展更新行動,共修繕建筑700余棟,推進8個片區共60余萬平方米更新改造,惠及群眾1.27萬戶。上饒市婺源縣通過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打造精品古宅民宿600余家,吸引游客百萬余人。
一直以來,江西省堅持“保護第一、修舊如舊”,促進建筑形態與發展業態有機銜接,不斷推動歷史文化遺產從“活起來”向“火起來”發展,讓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在傳統村落中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讓村民有更多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帶動12.5萬傳統村落村民原地就業,吸引1800余名“新鄉賢”回鄉,引入5000余名“新村民”進村。今年1月,撫州市在流坑村舉辦了“江西古村跑”活動,活動當天直播超1000萬人在線觀看,體育、藝術與鄉村的結合激活了各類資源,也激發了流坑村的發展潛能。
新時代新征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江西省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講好江西故事,統籌城鄉建設,賡續歷史文脈,在江西這片古樸而厚重的土地上,奏響新時代城鄉歷史文化保護紅色樂章。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