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瓜平均兩天摘一次,一次能摘2萬斤,草菇一天需要采兩次,麒麟瓜和草菇全部收完,開始種白菜,白菜一般到11月底收獲,接下來開始騰地種羊肚菌。反正這地一年四季都不閑著,我們也是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著。”該村黨支部書記王相欣,正和村民們一道往客商的一臺貨車上轉運大棚里采摘的西瓜。
他的身后,數十座大棚,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挺拔。“去年有27座大棚,因為效益穩定,今年已增加到40座大棚。”
據了解,駱莊村鄰近鎮區,交通便利,2020年9月地里的花生收獲后,該村兩委會成立了世紀田園種植合作社,發動村干部和村民共同集資將近100萬元,市移民局也給他們配套了7座大棚的專項資金,流轉40畝耕地建設塑料大棚,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4年下來,本來就是種地能手的王相欣帶領入股的村民摸索出了一套“不間斷換茬耕作法”:每年11月,大棚開始培育種植羊肚菌;次年3月羊肚菌采摘后,分別種植大青菜、線辣椒、麒麟瓜、草菇;第二茬麒麟瓜采摘后開始種植香菜、蘿卜、白菜;然后到11月,所有果蔬收獲后,開始統一翻耕種植羊肚菌。
俗話說“人勤地不懶”,精準市場考察加上精心田間管理,種植的各類果蔬也給了這些勤快人豐厚的回報。“我們的大棚絕對是高產值,我們這40座大棚,一畝地一年的凈利潤不低于3萬元。”王相欣說。
收入不賴,合作社里的干群越干越有勁。2021年春節過后,合作社又投資15萬元,在基地南邊建起60平方米的冷庫,用于保鮮采摘的羊肚菌和辣椒,而且大棚數量每年都在增長。
“我們這些大棚之所以能掙錢,其實總結下來只有一句話:干農業,掙的都是辛苦錢,路子對,人也得用心。這兩三年我們搞特色種植也積累了不少經驗,除了干活很辛苦外,覺得比出去打工強。”王相欣笑著說道。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