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隴原,在素有“小西藏”之稱的甘南的桑科草原上,兩座隧道拱門藏匿其中,為草原帶來了別樣生機。中交一公局集團三公司G1816合賽2標項目經理魏國濤站在項目承建的亞扎隧道口,走進不斷向西延伸的隧道,那些建設前期的回憶如影像般在眼前閃過,一場獨屬于項目團隊的“西游記”正在播放。
G1816烏瑪高速合賽項目全長105.55公里,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速度100公里每小時,路基寬度26米。合賽2標項目負責承建其中的14.47公里,項目主體所在的夏河縣是黃河、長江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也是國家確定的生態主體功能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而正在建設的亞扎隧道坐落于桑科草原之中,項目“西游記”也迎來了第一難——生態保護。
守護高原生態,呵護江河之源。“項目平均海拔3300米,在高原高寒地區,植被成活率極低,一草一木我們都要倍加珍惜。”在一次前期策劃會上,項目經理魏國濤說道。工程建設,占地不可避免,但如何在減少占地的同時保護腳下的綠地,是項目必須攻克的難關。為此,項目技術團隊多次到現場踏勘,翻閱大量資料,尋求植被保護的關鍵解法。最終研究決定,采用草皮剝離復植技術,將占地原有天然草皮嚴絲合縫的整齊“切割”,再覆蓋到已經平整好的土地上,加以澆水呵護,利用草皮本身的厚度和其完整的根植體系讓草皮表面的植被繼續保持存活,后期使草皮和土壤充分接觸,真正使得草皮與工程實體融合一體,解決高寒地區綠化施工成活率低的難題,保護了草甸草原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得到保障,施工才能有序推進。但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溫度越來越低,地質逐漸復雜,施工難度也開始不斷增加。“項目正在建設的亞扎隧道全長2057米,最大埋深達到121.75米,相當于要在40層樓的高度下挖隧道,這難度可不小。”陳瑤望著遠處的山丘感慨著。隧道所處位置地勢起伏大,入口受區域構造及風化作用影響,巖體較破碎,進口段洞頂埋深淺,洞室開挖后邊仰坡穩定性差,極易發生流砂、坍塌破壞等事故,安全風險直線上升。針對這一特性,項目團隊采取“短進尺 快成環”的三臺階及初支快速封閉成環法進行施工,“在掌子面機械開挖后,我們及時跟進仰拱填充,盡快將初支拱架封閉成環,同時及時跟進二襯施工,增強隧道拱頂支撐力,極大地減少了施工安全隱患。”陳瑤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就這樣,在項目地區第一場冬雪來臨之前,亞扎隧道單洞累計進尺630米,不斷向西延伸,為后期隧道建設開了好頭。
長冬無夏,春秋短促,是每一個高原項目都要面臨的氣候條件。有效工期稍縱即逝,“那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最大成效。”這是陳瑤為自己定下的目標,為此他每天穿梭在隧道的各個點位,被汗水浸濕無數次的藍色工裝,已開始泛白;一雙沾滿泥土的黑色皮鞋,也因為行走有著兩道深深的印記,而這些是他的工作日常,也是項目無數個一線管理人員的真實寫照,更訴說著建設者的無盡熱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如今亞扎隧道難題已獲得初步攻破,項目進展穩步推進,陳瑤凝視著隧道說“屬于我們的‘西游記’已經順利邁出了堅實地第一步,我堅信,我們一定可以共克時艱,一路向西,完成項目建設,修好民族團結路、致富路!”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