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重慶下起綿綿細雨,帶來了久違的清涼。地上的雨水匯聚成流,淌向道路兩旁低洼的排水溝,中交一公局集團三公司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14標項目總工程師毛超軍正駕車去往項目,望著車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滴,他想起那段與“水”的愛恨情仇。
重慶15號線二期工程西起曾家站,東至九曲河東站,全線長約33公里,設站11座。項目承建14標項目全長5.58公里,包含兩站與兩區間,這條不到6公里的路程,需要三次下穿重慶梁灘河,而張家灣車站更是建設在魚塘片區中。而項目負責的盾構施工,所產生的盾構廢水必須處理達標后才能外排。“比起在‘水中’施工的技術難題,盾構廢水排放難題更讓我頭疼。”毛超軍在一次方案研討會上感嘆著。項目施工區域周邊水資源豐富,環保壓力大,盾構廢水處理的種種困難擺在了毛超軍面前,如何盡快破解至關重要。
“一開始計劃采用傳統的三級沉淀法,但經過測試效果差強人意。”毛超軍介紹說。三級沉淀法多用于車站的建設工程中,即采用三個沉淀池對污泥水進行多級沉淀處理,但考慮盾構區間掘進中,水質和水量波動大,三級沉淀池無法穩定運行,出水中攜帶的細微泥沙很難高效去除,存在環境污染隱患。“環保工作決不能馬虎。一滴水都不能浪費。”這是項目共同的標準,因此想要廢水處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就必須“另謀出路”。
項目負責的張家灣站到大學城北站盾構施工總計六個月的周期,將產生13萬噸盾構廢水,如此大的廢水量其處理難度和成本,猶如一座大山擺在項目團隊面前。毛超軍也是第一次處理這種難題,作為項目技術的主要負責人他更是急上加急,尋了又尋。2024年初,毛超軍在一次環保博覽會上,他見到了一種全新的技術-——孢子轉移技術,這項技術依靠細微納米級氣泡與廢水中的含磷物質、疏水基懸浮物等形成密度小于水的 “水 - 氣 - 固三相混合物”,就好像使用一個個小小的“捕捉網”,將水中的污染物質全部包入“網”中,再上浮到水面,清理的時候只需要使用刮渣機在水面“削皮”即可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加入清潔孢子之后,三級沉淀池的凈化效率大幅提升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盾構廢水凈化問題。“‘小氣泡’解決大難題,經過處理水資源還能重復利用,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在看到測試結果后,毛超軍欣喜地說道。
然而,投入實際使用時,沉淀池的凈化效率雖然提高了,但由于排入水量不穩定的問題,清潔孢子只能按照一定比例的額度投放,這使得運營的成本劇增,此外,排出的清潔水盡管進行了重復回用,但是水量小且不穩定,對于盾構用水的巨大需求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想要循環利用,若不能有效解決水量波動的問題,這些改良的沉淀池恐將淪為高運營、低效益的不良資產。
為了解決此問題,毛超軍帶領項目組多次現場調研,采集分析水樣、研判每個產水點的特點、了解用水點的需求,不放過任何一個影響廢水處理的環節。最終項目組經過多次分析討論,充分發揮各專業優勢,對傳統的三級沉淀法進行徹底變革,提出“三收集+一處理+三回用”的盾構廢水處理及回用的系統理念,即將原本的三級沉淀池改造為包括收集池、斜板沉淀池、孢子一體轉移機和綜合回用池在內的綜合回用系統,通過收集盾構施工、文明施工與地面降雨三種排水,采用該回收系統處理后,將這些達標的水資源重新進行盾構施工回用,或者回用于濾水收集池,道路澆灑和車輛沖洗等,這樣既保證了盾構廢水能夠充分凈化,也穩定了進水量和回用水量,經過測試,這套系統每噸水的運營費用只有不到5毛錢,產出的回用水足夠將施工過程全覆蓋,實現了盾構工程中用水完全“自產自用”。
如今,這套系統已經完整安裝在了張家灣站至大學城北站盾構工程上,這也是全國首例將盾構廢水進行水資源綜合化利用的示范性工程,“水是生命之源,保護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毛超軍謙虛地說道。從“盾構廢水”到“生命之源”,映射出項目團隊的初心與使命,也彰顯著他們對未來軌道交通建設的無限憧憬與堅定信心。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