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磚瓦廠小區(以下簡稱“小區”)位于金馬街道辦事處鳳凰山社區,建于20世紀70—80年代,樓棟為磚混結構,共有居民樓18棟,戶數606戶,居民約2400人,其中60%為原廠區退休職工,40%為外來務工人員。小區存在建筑老化、屋面漏水、煤棚及違建阻擋消防通道、路面破損、無養老托幼設施及小區配套設施、無人管理等多種問題。
磚瓦廠小區改造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總投資2600萬元,其中,政府出資2135萬元,專營管線單位出資405萬元,社會投資人出資35萬元,引導居民出資25萬元。改造采用EPC(工程總承包)模式,由昆明市官渡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實施,施工、設計、監理、造價單位采取公開招投標方式確定。改造主要內容涉及屋頂防水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綠化景觀提升、生命消防通道打通、新建小區公共活動用房及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等。
2021年9月起開展動員宣傳、民意調查、方案編制及確定等前期工作。其間,召開院壩會、意見征詢會、協調會等7次,充分聽取了居民的意見建議;同步成立業委會,引入物業公司,提前介入改造工作。項目于2021年12月正式開工,2022年12月完工。
亮點做法
“四心”工作法,推進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工作。即耐心:在項目改造前耐心傾聽群眾心聲,問民需、集民智,讓“配角”變“主角”,全方位激發群眾參與改造積極性;暖心:在處理如防盜籠整治等問題上,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制定多種形式的防盜籠整治方案,既達到目的又讓居民滿意;凝心:改造過程中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打破“政府干、群眾看”的舊局面,打造“政府群眾一條心,共建共管同參與”的新局面,將政府與居民的心凝聚在一起;舒心:改造完成的小區居住條件好了、環境美了、設施齊了、路平了、燈亮了,房價都上漲了,老百姓自然舒心了。
針對磚瓦廠小區環境臟亂差、私搭亂建、道路坑洼不平現象突出等問題,重點從拆除煤棚和違建著手改善小區環境。組建了由官渡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金馬街道辦、鳳凰山社區和小區黨員及熱心居民組成的專項工作小隊,通過召開院壩會“講政策、談利弊、展成效”,上門入戶“拉家常、聽民意、勸疏導”等方式,逐步喚醒群眾公民意識、安全意識、集體意識;發動黨員帶頭,強化示范戶、示范街、示范樓整治效果,同意一家改造一家,累計拆除煤棚148個、違建28間,修復路面16432米,增加了135個停車泊位,保障了小區道路內部循環和消防通道暢通。防盜籠拆除一直是小區改造的難點,本項目通過反復入戶聽取群眾意見,逐棟逐戶做群眾思想工作,認真分析防盜籠功能,因地制宜制定了兩類整治模式:一是以獎代補拆除防盜籠,更換木質破損窗戶;二是對具有使用功能的防盜籠進行除銹涂刷,統一更換雨篷。整治中,采用多形式拆除防盜籠393個、更換破損木質窗戶756套、粉刷防盜籠137個、安裝雨篷120平方米。另外,通過安裝監控攝像頭,引入物業公司,消除居民對安全隱患的擔憂,共計安裝監控攝像頭55套、設置消防滅火柜16套、安裝單元門47套。
保留歷史記憶,打造磚瓦特色文化。磚瓦廠是昆明市第一批磚瓦燒制廠,廠區產業文化資源豐富、歷史脈絡清晰可溯、建筑風格頗具年代特色。通過改建室外文化長廊,展示歷史照片、老物件等,對小區荒廢區域進行文化景觀提升,用紅磚圍建綠化帶和點綴休閑空間,多形式展現磚瓦廠歷史文化和“紅磚”特色,傳承小區共同記憶,重塑小區精神風貌。
突出“一老一小”,加快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打造15分鐘生活圈。小區60歲以上老人有380人、70歲以上老人167人、90歲以上老人19人,人口老齡化突出,且留守老年人比例較大,醫療及就餐較為困難。結合小區實際,本項目通過新建50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對60歲以上老人每餐6元、80歲以上老人每餐2元、9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兩餐,對腿腳不便利的還提供上門送餐服務;結合康養設立了志愿者之家,發動周邊醫療服務機構,定期組織醫務人員入駐或上門開展健康咨詢義診。改造完成后的三個月內,已開展上門義診及健康檢查7次,服務老年人110人,提高了小區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同時,利用小區閑置土地,新建小區綜合活動用房,增設幼兒活動區域、愛心食堂、黨群服務中心、康養中心,新建小區籃球場、體育健身設施、居民公共活動休閑區等,改建原有空閑公房為物業用房、監控中心,因地制宜補齊其他托幼、體育健身等設施。磚瓦廠小區居民大多為原磚瓦廠退休老職工,收入較低,周邊配套生鮮市場缺乏,購物不便;結合小區現狀條件和居民意愿,新建了“暖心集市”。經過社區與小區周邊的王旗營蔬菜批發市場、正昌水果市場及涼亭糧油市場等愛心企業進行政企共建,定期組織各類時鮮果蔬及糧油免費發放或低價銷售,極大降低了小區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